订购热线(免长途费) 010-63858100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分析报告 >>服务行业

服务行业

2022年排水管网管理行业市场发展规模机遇分析及项目可行性研究预测

2022排水管网管理行业市场发展规模机遇分析及项目可行性研究预测

 

1、排水管网管理行业介绍排水管网是市政重要基础设施,属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水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对象之一。市政排水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合流制即污水管和雨水管共用一套排水管道,分流制即污水管和雨水管各用一套排水管道,排水管网管理行业是围绕雨水、污水管网更新改造、管理维护等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市政设施服务产业。

排水管网是城镇公用事业的一部分,行业发展之初以行政主导为主,主要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管理部门负责当地管网新建或更新改造项目的实施与管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以及国家要求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相关政府部门向市场采购相关产品与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排水管网管理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亦不断提升,服务项目逐步更多的交由市场化的第三方专业企业运作,提高了行业整体服务质量,行业得以快速发展。

排水管网管理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和各地财政专项经费,是市政设施管理支出、城镇水环境综合治理支出、城市内涝综合整治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刚性支出,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支出金额持续增加,排水管网管理业务需求呈不断增长趋势,市场前景良好,发展空间广阔。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2-2028年中国排水管网管理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分析及投资可行性研究预测报告

2、排水管网管理行业发展情况2015年,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的发布成为行业里程碑,此后数年国家在老旧管网改造、黑臭水整治、城市排水防涝治理、江河流域整治等方面密集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推动排水管网管理行业市场的扩大和行业的规范,促进了管网服务市场空间的释放。同时近年来,国家在智慧城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等新基建方面的举措,加速了地下综合管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管理的进程,激发了城镇排水管网市场的活力,为行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1)城镇管网逐年老化,管网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城镇地下管网是保障城镇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伴随过去三十几年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镇地下管网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庞大,管网构造亦日益复杂,管理成本和运营难度不断加大。根据《2020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年末实有排水管道长度为31.52万公里,到2020年已达80.27万公里,年均增长率为8.10%。

随着城镇地下管网分布的扩大,城镇管线管理中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截至2020年末,我国既有排水管道长度为80.27万公里,其中将近一半的排水管道为十年前修建,部分地下管线建设年代更为久远,且由于早期设计、建设标准较低,管道所属管理单位不断更换等因素,导致管线积累的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因地下管线淤积、老化、爆裂、变形、接口材料脱落等现象引发的城市内涝、地面塌陷等管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危害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针对当前城镇地下管网面临的管道老化、管材低劣、漏损率高等问题,国家对城镇管网的更新改造日益重视,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改变过去地下管道重使用、轻维护的现象,不断加大对管网更新改造的投入,城镇管网对管网探测、检测、修复、运营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2)城镇黑臭水治理,管网服务市场空间广阔排水管网的建设与管理是水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早期工业化粗放式发展方式给城镇生活留下诸多环保问题,近年来针对我国城镇地区的黑臭水问题治理已成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黑臭水体与进水CDO(化学需氧量)浓度高度有关,CDO浓度高则有机污染程度严重,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①人们生活日常用水产生的负荷;②污水管网的内渗和外渗;③进入管网的工业废水,因此黑臭水问题很大程度与污水管网缺陷相关。黑臭水治理过程常被概况为“黑臭水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而岸上和排口的治理都离不开管网的整治,通过将管网的错接、混接、漏接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对管道淤堵进行清淤疏通、对管道渗漏进行修复等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黑臭水体,可见,管网更新、修复、运营在黑臭水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

《城市黑臭水整治工作指南》《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重大产业政策的相继发布,明确了各阶段城市建成区水环境治理的总体要求,提出至2020年全国“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至2030年全国要达到“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目标。

根据“十三五”规划,针对污水处理相关的投资额共7,344亿元,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控源截污设计的设施建设投资分别为5,644亿元和1,700亿元,其中新建配套污水管网投资2,134亿元、老旧污水管网再改造投资494亿元,污水管网的新建和更新改造投资合计达2,628亿元,占“十三五”规划中污水投资三分之一规模,管网市场空间广阔。

3)江河流域生态修复,加大管网服务投资力度全国主要江河流域近年面临的严重问题是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部分区域水生态遭受严重破坏,江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任务艰巨。2017年以来国家针对主要流域生态整治直接出台《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珠江-西江经济带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等政策,大力推动了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投资力度。

根据我国生态环境部历年发布的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告,2016年至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七大流域和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西南诸河监测的1,600多个水质断面中,优良水质(Ⅲ类以下)以下水体的比例逐年增长,主要得益于我国近年对水环境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强,雨污混流入河、江河水体黑臭、生态系统破坏等一系列水污染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从而也带动了排水管网行业的投资与发展。分区域来看,目前我国主要江河流域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及华北地区,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的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工作,未来将继续作为我国流域治理工作中的核心重点。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已通过国家审议、2021年《长江保护法》作为我国首部流域法律正式颁布实施。此外,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虽然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较高,但该两河流域排放的污水超过全国废水排放总规模的一半以上。由于多数废污水在排放前已处理成为III类及以上标准水质,对流域的影响并无法从I-III类与劣V类两项指标中体现。因此针对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修复而言,仍有较大市场空间。

4)城市内涝综合整治,驱动管网服务需求长期增长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后住建部每年印发《关于加强城市排水防涝工作的通知》,可见我国对城市内涝综合整治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我国在城市蓄水排水能力建设、城市排水防涝设施长期投入仍处于不足状态,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城镇化需求,导致大部分城市在集中降雨汛期,出现不同程度的内涝灾害。尤其严重突出的事件是河南郑州2021年7月发生的内涝,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暴露出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的短板。

城市内涝通常是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镇排水能力,导致城镇地面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而城市排水管网由于早期设计不科学,缺乏日常运维管理,排水管道淤积、错口等缺陷直接影响排水能力造成内涝严重。城市内涝治理本质上不仅限于对排水管网的整治,还涉及整个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因此对管网的更新改造、养护管理服务以及智慧化建设均存在较大的长期需求。城市内涝综合整治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构成,海绵城市建设既包括地面可见部分的雨水收集设施,也包括地下不可见部分的雨水储存、过滤措施,如地下管廊、土壤渗透过滤系统等。经过前面几年的政策铺垫,海绵城市建设进入普及推广期,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报告,十三五时期海绵城市投资额预计为1.9万亿元,2020-2030年累计投资规模预计增长至7万亿,对应10年CAGR16.6%。

近年我国城市内涝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应急管理能力不强等现象,与全面提升城市安全保障水平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202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颁发《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对“十四五”时期加快治理城市内涝作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力争到2025年各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内涝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排水防涝能力与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城市内涝综合整治,将驱动管网服务需求长期增长。

5)管理维护手段滞后,亟需加强管网信息化建设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城市人口、建筑设施、地理空间规模不断扩大,排水管网系统作为城市综合地下管线如今已越来越庞大和复杂,然而大多数城市管网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水平仍然较低,缺乏科学、高效的管理平台,管理维护手段以传统人工排查管控为主,难以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排水管网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相对较早应用于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研究和管理的信息系统,通过借助其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完成初步统计分析、动态模拟、辅助决策等,实现城市管线空间和属性数据的管理和分析,为管网初步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手段。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基于GIS衍生出了更多信息管理平台,并集成了计算机、数据库、互联网、三维仿真等技术,排水管网信息系统逐渐向综合集成系统发展。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兴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发展智能管网,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的信息化管理和运行监控智能化”。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中明确规定地下管网与空间综合管理指标:实现城市地下管网数字化综合管理、监控,并利用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建设智慧管线,提高城市地下管网管理水平,推进管网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

目前来看,我国城市地下管网信息化平台整体建设速度仍然大幅落后于城市化发展速度,我国共有660多个城市,2,500多个县城和30,000多个行政建制镇,每个城镇基本上都拥有给水排水系统,但大部分水务公司处在信息化管理早期阶段。根据东兴证券研究所报告,2020年中国智慧水务投资规模达到126亿元,预计2023年投资规模将达到25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5.83%,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智慧水务属于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据IDC2020年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投资规模达1,240亿美元,同比增长19%,其中中国智慧城市市场支出规模将达到266亿美元,是全球支出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美国。

6)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管网发展新机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于用科技手段对传统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围绕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能够补足短板、改善民生的基建投资,亦属于新基建范畴。随着我国城镇化率逐步向发达国家水平靠拢,与城市化发展相配套的地下空间建设、地下管网系统显得越发重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基建的实施,也必将进一步加速城市地下管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管理的进程。

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建于城市地下用于铺设市政公用管线的市政公用设施,能有效破解国内传统地下管网模式下造成的“拉链马路”问题,是保障城市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础公共设施。“十三五”规划提出城市道路综合管廊综合配建率力争达到2%左右,根据住建部数据计算所得,2020年全国配建率约为1.25%,距离2%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随着“十四五”期间国内城镇一体化建设继续深入,新城新区不断涌现,旧区改造不断推进,有望为综合管廊建设提供重要“窗口期”,同时综合管廊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综合管廊有望迎来新一轮建设高潮。根据兴业证券研究报告,预计2021年至2025年全国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有望超过3,500亿元,五年复合增速为14.02%。

2022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推动老旧管网修复更新,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动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智能升级,以数字化助推运营和监管模式创新,逐步建立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智能管理体系。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完善市政设施体系,夯实县城运行基础,其中多条措施涉及健全防洪排涝设施、加强老化管网改造、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数字化改造。未来,加强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将成为新一轮城镇建设的重点内容,为管网市政设施更新改造和数字化升级带来发展新机遇。根据国家水利部规划,预计2022年水利建设投资将完成金额8,000亿元,重点推进55项重大引调水、流域骨干防洪减灾、重点水源、水生态治理修复、智慧水利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3、行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

1)安越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越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安越环境”),成立于2011年,2017年4月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证券代码871493.OC,2020年3月终止挂牌。安越环境是一家专业从事非开挖修复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是以非开挖技术为核心,利用自行开发的优势工艺,为客户提供地下管网安全运营评估和修复加固服务及相关产品的销售。2020年10月,安越环境已在厦门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

2)上海誉帆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誉帆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誉帆环境”),成立于2012年,主要从事管道检测与评估、管道非开挖修复、管道疏通清洗养护、潜水作业、河道疏浚、分流制雨污混接调查、排水管网信息系统研发、维护设备和材料的销售、技术咨询服务等,具有紫外光固化修复、翻转式CIPP修复、不锈钢双胀圈局部修复、局部树脂固化修复技术等修复技术。2021年6月,誉帆环境已在上海证监局辅导备案。

3)北京隆科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隆科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科兴”),成立于2004年,现拥有管网技术服务、工程咨询服务、设备仪器研发与生产、材料研发与生产、工程建设等子公司、分公司10家,是一家以城市地下管网全过程综合服务为核心业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中关村高新技术业。

4)正元地理信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元地理信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正元地信”)是科创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码为688509,成立于1999年,是国内大型的地理时空数据建设与应用服务商和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服务商,主营业务包括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服、地下管网安全运维保障和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服务。地下管网安全运维保障业务是通过利用测绘、地球物理信息系统和智能监控、修复工艺等技术手段,为地下管网管理、运行维护提供管线基础信息与专业信息获取、加工处理、病害处置与功能修复的技术服务。2021年度,正元地信地下管网安全运维保障技术服务收入为43,657.98万元。

4、行业技术趋势分析:排水管网管理服务行业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具有技术综合性强、工艺要求高、安全责任大等特点,需要根据实际项目环境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定制化地进行检测、设计、修复、智慧化建设及运营。近年来我国排水管网管理服务行业快速发展,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逐渐增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检测技术智能化随着技术应用领域拓展,管网检测与新技术不断融合,检测技术水平呈智能化发展,逐渐涵盖视、声、光、电各种新型检测手段,传统人工下井摸查方式被全面替代,通过智能化检测真实反映管网系统内部状况并输出可视化可量化的直观成果,是管网服务业务高效开展的基础。目前行业主要检测技术特点如下:

 

(2)非开挖修复技术成为行业主流修复方法

1)非开挖技术发展情况排水管道设施是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污水收集与输送、防汛排水安全服务保障方面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因各种原因老旧城市排水管道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排水管道的维护需求也日显迫切。因此,掌握排水管道的运行状况,确保城市排水安全运行,对存在缺陷的管道进行及时修复十分必要。用传统开挖技术对管道的大面积维护与修复存在着种种制约。如城市主干道繁忙的城市交通、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环境保护、古迹维护、农作物和绿化保护、构(建)筑物、高速公路、铁路及河流等,这就导致了传统的开挖修复施工维护措施代价高昂,也迫使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的非开挖修复技术获得了广泛应用。非开挖修复技术的认识提升和广泛使用,延长了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节约基础设施投资,亦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提高了城市建设管理的技术水平。

①技术应用发源于国外,行业体系不断完善:非开挖技术发展水平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所以非开挖技术主要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早期非开挖技术应用主要是二战后,应用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重建,采用的非开挖工法较为简单,用于穿越铁路、公路、河流等短距离施工,如水平回转钻进、水平螺旋钻进、人工顶管等工法;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交通发展、传统施工方法成本的提高,相关行业开始探索新的工法,研发了地下管线与构筑物非开挖建设、修复与替换设备、材料与工法、奠定了现代非开挖技术基础。

随着非开挖技术体系不断完善,以及现代城市建设和国家绿色环保与法律意识不断加强,非开挖技术得到各国政府支持,非开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1986年,国际非开挖技术学会(ISTT)成立于英国,推进非开挖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促进非开挖相关教育和培训,对非开挖技术研究、推广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联合国环保署也已将非开挖技术列为环境友好的施工技术。英国、美国、德国等部分高等院校在20世纪80年代相继设立了非开挖技术专业和相应研究机构,培养非开挖技术领域专业人才。

②国内应用逐渐普及,政策推动产业快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快速建设,以及西气东输工程等城镇地下管网建设,推动了非开挖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和普及。我国非开挖技术的使用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因城市地下管线施工时会遇到不允许开挖路面的特殊情况,工程的特殊性要求施工单位采用非开挖的方法铺管,从而促成了现代非开挖技术在我国的前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加大,从80年代中期开始,市政、电信、给排水和石油天然气等部门陆续从国外引进顶管掘进机、水平螺旋钻机、水平定向钻机等非开挖技术装备;进入90年代,在市场推动和政府支持下,我国开始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非开挖装备基础上,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同类型非开挖施工设备,陆续填补了我国非开挖技术装备的空白。1998年,中国地质学会非开挖技术专业委员会(CSTT)正式成立,后一直致力于非开挖技术推广应用,对我国非开挖技术和行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1世纪以来,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绿色环保政策的驱动下,特别是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以及《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统筹城市交通系统、城市地下管线系统、智慧城市的背景下,我国非开挖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设备制造商、工程承包商、材料供应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组成完整的非开挖产业。

2)主要非开挖修复技术特点现代城镇排水管网已发展成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网络系统,非开挖技术因在超大管径、长距离管道、不利地质等方面的技术难题不断突破,成为了市场施工主要选择。目前针对管网系统检测评估发现的病害缺陷,主要利用非开挖修复技术进行处理,恢复管道功能,修复技术亦随着非开挖行业的纵深发展而不断丰富。行业企业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具的探索应用,发展出更为多元化的修复方法。各主要修复技术特点如下:

 

 

 图片10.png

图片11.png 

虽然管网非开挖修复技术整体呈多元化发展,但行业优势企业经过多年技术累积通常拥有专有的核心工法,围绕该工法运用配套的设备、材料持续开发了专用工具与修复材料,并通过参与行业标准的编制,对工法的参数、范围、材料、定额等一系列标准进行制定,技术优势更为明显。

3、运营技术数字化地下排水管网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日常管理维护的信息化需求迫切,而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管网运营技术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运营技术呈数字化发展趋势。运营技术数字化加速推动了管网管理服务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而同时具备软硬件开发能力和专业管网服务经验的公司更具竞争优势。是否能利用数字运营技术为管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能力将逐渐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

联系方式

订购热线(免长途费):400 1050 986
电    话:010-63858100
传   真:010-63859133
咨询热线(24小时):13701248356
邮   箱:zqxgj2009@163.com

网站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