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购热线(免长途费) 010-63858100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分析报告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

2023年全球及中国汽车铝合金、汽车涡轮增压器行业市场供需格局研究预测及未来市场规模发展前景分析

2023全球及中国汽车铝合金汽车涡轮增压器行业市场供需格局研究预测及未来市场规模发展前景分析

 

(1)汽车涡轮增压器简介:涡轮增压器是现有技术下唯一能使发动机在“工作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输出功率”的机械装置。涡轮增压技术采用专门的压气机将气体在进入气缸前预先进行压缩,提高进入气缸的气体密度,减小气体的体积,单位体积里气体质量大大增加,可以使汽缸内的燃油进行更充分燃烧,达到提高发动机功率的目的。

 

国内涡轮增压器生产主要表现在5个零部件上,分别为涡轮壳、精密压气机壳组件、中间体、压气机叶轮、涡轮及喷嘴环等。

(2)涡轮增压器的技术路线:按照工作原理不同,增压发动机主要有机械增压系统、废气涡轮增压系统、复合增压系统。

机械增压系统是用发动机的动力来直接驱动涡轮,压缩空气进入发动机,可以直接获得稳定的转速,没有迟滞现象,动力输出较为流畅,但是会损耗发动机动力,增压效率较低。

废气涡轮增压系统即俗称的涡轮增压系统,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来驱动涡轮,涡轮带动同轴叶轮压空气滤清器管道进入空气,使之增压进入气缸,增加内燃机的进气量,从而提升燃烧过程的充分性,提高了燃油的经济性,降低尾气的排放,从而在同等油量的情况下提高内燃机的功率和燃烧效率。涡轮增压器应用较为广泛,可用于包括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航空、发电机组等领域的各类型内燃机。涡轮增压系统具有降低内燃机油耗、减少废气排放的优点,适应了汽车向节能环保化发展的全球趋势,近几年在汽车领域的配置率增长较快。复合增压发动机也就是“双增压发动机”,即是将两者进行结合,也就是双增压系统,如大众的TSI,可以同时获得两者的长处。而涡轮增压发展到今天,还出现了双涡轮增压、单涡轮双涡管增压、可变截面涡轮增压VTG(Variable Turbine Geometry)等,都是主流的发动机涡轮增压技术。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3-2029年汽车铝合金行业全产业结构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

(3)汽车涡轮增压器渗透率逐步提高:节能环保越来越成为世界共识,随着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各国纷纷制定政策,降低汽车的油耗限值标准严格要求下,传统车企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涡轮增压发动机是传统燃油车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涡轮增压正成为各大主机厂更为青睐采用的技术,全球主流车厂最近几年均转向涡轮增压的阵营,即使是以往坚持自然吸气的日本企业,如今也开始布局增压发动机。

根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统计数据,全球涡轮增压器市场销量约为4,400万台,估计总市场规模约为100亿美元。涡轮增压器汽车的市场渗透率预计将从2019年的大约51%增长到2025年的大约55%,配置需求持续提升,其中汽油涡轮增压器的市场渗透率将保持增长,从2021年的约43%增长到2026年的54%。2021年至2026年,全球将诞生超过3.14亿辆装载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新车。

5、影响本行业发展趋势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扶持: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在鼓励支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使其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力争成为世界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基地。因此,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产业政策,鼓励汽车行业和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

2015年5月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继续支持电动车、燃料电池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汽车材料、智能控制、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制造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2017年4月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颁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指出:“支持优势特色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领军企业。针对产业短板,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重点突破动力电池、车用传感器、车载芯片、电控系统、轻量化材料等工程化、产业化瓶颈,鼓励发展模块化供货等先进模式以及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等高端零部件。到2020年,形成若干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到2025年,形成若干产值规模进入全球前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2019年10月发改委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指出:“国家鼓励发展汽车轻量化材料应用,其中包括: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复合塑料、粉末冶金、高强度复合纤维等;先进成形技术应用:3D打印成型、激光拼焊板的扩大应用、内高压成形、超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柔性滚压成形等;环保材料应用:水性涂料、无铅焊料等。”

2020年10月,由工信部装备工业司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组织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正式发布,中国汽车产业的碳排放将力争在2028年前后达峰,到2035年全产业的碳排放量将比峰值降低20%。

2)节能减排发展趋势促进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近年来,由于低碳经济的提出和节能减排的号召,我国对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在持续加强,“碳中和”目标对汽车排放标准亦日趋严格,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促使汽车零部件行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带动行业的持续良性发展。在此背景下,节能减排发展趋势将长期利好轻量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涡轮增压技术的发展,催生相关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市场的新需求。

同时,低碳经济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环保和能源压力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已被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社会日益重视汽车在减重节能、安全高效方面的表现。未来汽车产品将以环保为中心,在新型动力开发、原材料选用、汽车使用和报废等环节中充分体现汽车与环境的和谐。

在节能减排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产业政策向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的汽车产业链倾斜,将进一步促进汽车工业朝着更加环保和节能的方向发展。

3)轻量化已成为世界汽车发展的潮流:轻量化是汽车“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发展路线之一。而未来汽车的轻量化实际上很大程度就是零部件的轻量化。近年来,随着汽车铸件不断被密度较低的铝铸件取代,新一代汽车中钢铁等黑色金属用量将大幅度减少,而铝合金等轻量化材料的用量将显著增加。

根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统计数据,2017年全球汽车铝合金市场空间约为480亿美元,预计2025年、203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1,500亿美元规模,年复合增长率约为9%。根据国际铝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工业用铝量评估报告(2016-2030)》,由于轻量化的需要以及铝合金使用量的上升,预测2030年中国汽车行业用铝量将达1,07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9%;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用铝比例将从目前占铝消费总量的3.8%升至29.4%;传统燃油车的铝总消费量将稳步增长,并由目前的260万吨增至490万吨。在轻量化的需求驱动下,铝合金汽车零部件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零部件国产化替代的发展推动:随着同步开发和自主研发的能力的提升,加之成本优势和本地化服务优势,本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部分汽车零部件领域开始进口替代,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正处于逐步实现国产替代的趋势之中。

①自主品牌崛起带动本土零部件配套体系逐步成熟:近几年,随着国内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吉利、奇瑞、长城、比亚迪等一优秀国产品牌正逐渐崛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954.30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42%,自主汽车品牌本土零部件采购率较高,其市场份额的稳步提高必将为本土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②本土零部件有望借成本优势继续扩大市场份额:目前,整车厂对成本控制的需求日益提高,国产汽车零部件价格优势凸显,整车厂寻求内资零部件配套的趋势已经形成。自2015年以来,我国乘用车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波动显著。下游整车厂商为应对市场竞争压力,压缩整车产品成本日渐重要。凭借相对较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及成本管理优势,国内汽车零部件厂商有望把握这一机遇进入此前被国际厂商所垄断的细分领域,扩大市场份额。

5)居民消费力不断提高:鉴于我国汽车保有量相对发达国家仍然偏低,较大的人口基数和较低的人均汽车保有量使得我国汽车市场还具备较大的增长潜力。从中长期趋势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深厚潜力、城乡及地域发展的梯度差异、不断增强的居民购买力,为中国汽车市场提供了长期发展的巨大空间,也为汽车零部件带来新的市场。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3-2029年全球及中国汽车涡轮增压器市场监测调研及投资潜力评估预测报告

(2)不利因素:

1)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制约后续发展能力:汽车零部件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行业内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资金实力较弱,资金来源主要为企业留存收益的滚动投入和银行间接融资,融资渠道单一,不能迅速地促进企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及技术实力的持续提升,后续发展潜力受到制约。

2)整体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起步较晚,存在研发投入不足、高级技术人才匮乏、创新能力有限等问题。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整体偏弱,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汽车零部件企业存在较大差距,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国内企业整体上仍面临许多有待突破的技术瓶颈及工艺改进空间,在自主研发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以及技术标准、模具设计上仍有差距,从而对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不利影响。

 

 

联系方式

订购热线(免长途费):400 1050 986
电    话:010-63858100
传   真:010-63859133
咨询热线(24小时):13701248356
邮   箱:zqxgj2009@163.com

网站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