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购热线(免长途费) 010-63858100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分析报告 >交通运输>物流运输

物流运输

2023年现代物流行业市场规模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市场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预测

2023年现代物流行业市场规模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市场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预测

 

1、现代物流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区域性及周期性:

(1)行业所用技术及特点:现代物流行业技术的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业务操作和信息技术两个方面。业务操作方面主要涉及运输、装卸搬运、仓储、关务等物流环节,以及客户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有机整合,对物流服务的准时性、时效性有较高的要求。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技术能力主要通过运输配载匹配、路线规划、仓储设计、供应链解决方案设计等方面来体现。

信息技术方面主要涉及条形码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EDI技术、全自动电子收费系统(ETC)、物联网技术、信息系统技术等。

 图片1.png

图片2.png 

(2)行业周期性特点:现代物流行业与宏观经济景气程度密切相关,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大。当全球经济上升,经济活动活跃时,物流服务需求和采购执行、分销执行服务需求均将出现增长;当全球经济下滑,经济活动低迷时,物流服务需求和采购执行、分销执行服务需求则将下降,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

(3)行业区域性特点:现代物流行业属于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各地有不同程度的物流服务需求和采购执行、分销执行服务需求,行业的区域性特点并不突出,但在经济活跃的地区从事物流的企业和从事供应链方面的贸易企业相对较多。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3-2029年现代物流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规划评估预测报告

2、行业发展态势:

(1)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关务、贸易、信息技术等产业的综合生产型服务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其经营模式发展历程受社会经济变化和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影响巨大,在世界经济不断变革与发展的大潮流下,物流行业也经历了基础物流、合同物流并逐渐向供应链管理发展迭代。

物流企业初步发展阶段,企业主要向货主提供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单一功能性的物流服务,同时,物流服务商通常仅就物流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承担责任,而并不承担保证最终物流目标实现的责任。

第三方物流(3PL)首先由欧美的学者提出,是指在物流渠道中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由专业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一种物流形态。在竞争日趋激烈及专业化分工趋势下,企业必须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中,而将运输、仓储等物流的部分或全部交由更专业的物流企业进行操作,以确保企业竞争优势。由此,第三方物流便出现且迅速发展起来。第三方物流企业常以合同或契约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通过对运输、仓储、关务等社会物流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向客户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也被称为合同物流。相较于基础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专业性更强,物流服务商与货主之间的权责关系更为明确。此外,第三方物流通过集成服务和资源整合,在物流链条上将可创造更大的附加价值。

随着制造业企业不断拓展全球化供应链和柔性制造的需求,现代物流企业进一步向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转型升级。供应链管理服务中,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链条进一步延伸,深入到货主企业―上游采购-生产制造-下游流通-后续配套‖的各个环节,并通过对物流、商流、信息流的整体设计规划、把控和优化,加强各环节的有效对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促进供需精确匹配。

(2)中国社会物流发展情况:

1)社会物流总额持续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开放和发展,国内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较大规模的国际制造业产能陆续向中国大陆进行转移,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和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在商品流通活动日趋频繁、制造业发展日益完善、国家扶持物流行业的产业政策不断出台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增幅显著,由2012年的177.3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347.8万亿元。

2)社会物流总费用持续增长,占比呈下降趋势:在我国物流行业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社会物流总费用(包括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物流管理费用)也迅速增长。2012年-2022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从9.4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17.8万亿元。通常而言,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被用来评价经济体中物流效率,该比例越低则表示物流效率越高、物流的发展水平越高。从下图可知,我国物流社会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12年度的19.0%下降到2022年度的14.7%,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体现出我国物流行业的总体运行效率逐渐提高。未来,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物流行业专业化、集中化水平日趋提高,我国物流行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物流行业景气度保持高位:物流业景气指数反映物流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以50%作为经济强弱分界点,高于50%时,反映物流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物流业经济收缩。2020年疫情爆发前,我国物流业景气指数(LPI)于2019年全年始终保持较高位置,受疫情影响,2020年1-2月、2022年3-4月及2022年下半年LPI指数相对较低,其他时间内物流业基本处于扩张区间,反映出我国物流业总体仍处在平稳较快的发展周期。

4)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在行业高景气发展、物流总额持续扩大的基础上,我国物流行业在结构上也在同步发生转变,第三方物流市场增速较快、前景广阔。虽然第三方物流发展时间不长,但崛起速度迅猛。从市场规模来看,2012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约为7,499亿元,到2021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已增长至17,287亿元,同比增长7.2%。

5)与世界发达国家物流水平相比我国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18年7月24日世界银行发布2018年全球物流绩效指数(LPI),对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的绩效情况进行排名。

其中,2018年中国的物流绩效指数综合得分为3.61分,全球排名为第26位。从分项得分情况来看,中国单项得分较高的两项是物流及时性和基础设施,单项得分最低的两项是海关和国际货运,未来仍有较高的提升空间。

3、行业竞争格局分析:物流行业属于充分竞争行业,不存在行业准入制度及行政审批障碍,整体市场化程度较高。为满足客户供应链管理需求而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第三方合同物流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

同时,由于物流企业自身定位不同,竞争的差异化也较为显著。国内物流市场上,绝大多数企业目前只能提供仓储、运输等较为传统的物流服务,该类业务的市场进入门槛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而能够提供综合一体化物流的企业能够整合传统物流企业具备的运力资源、仓储资源、港口服务资源等基础服务功能,为特定行业的客户提供与其生产环节配合度高,具有一定的资源规划、整合和物流综合管理能力,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因而这类企业的竞争门槛较高。

根据中物联的划分标准,从服务对象的行业角度来看,合同物流可以被大致分为制造业物流、钢铁行业物流、汽车行业物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医药行业物流、粮食物流、危化品物流等。由于制造业物流具有一般性,故把制造业物流视作通用型物流,而把其他各类视作专用型。发行人按照服务对象的行业,主要为通用型制造业物流以及专用型汽车行业物流服务。

4、行业竞争情况概述: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两业联动是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全程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两业联动是指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企业相互介入对方企业的管理、组织、计划、运作和控制等过程,共同追求资源集约化经营和企业整体优化的协同合作。实践中主要体现为制造业企业物流业务的整体分离外包、物流企业参与制造业企业业务流程改造等形式。上述过程需要物流企业能够深入制造业企业除研发和生产以外的业务流程的各环节,主要包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成品物流和逆向物流等环节,进行上下游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通过整体规划发挥供应链各环节的集成、协同作用,利用信息化工具保证制造业企业产、供、销各环节物资调配实现JIT,从而压缩了供应链各环节各种不必要的资源占用,减少物流成本,优化制造业企业库存管理,实现制造业和物流业的效益共赢。

通过供应链一体化管理,能够大大减少产品在各工艺阶段、工序间的停滞和流动时间,使生产系统环节衔接流畅,可以保证生产制造的连续性,缩短生产周期;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准时生产制(JIT)、配送需求计划(DRP)等先进物流技术,可降低库存量,直接减少流动资金占用;通过优质物流服务,可降低物料流转损耗,保证产品质量。通过物流改造、整合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因此,产业联动是制造业和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制造业物流对于物流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满足更为复杂的物流要求,竞争门槛相对较高,同时由于制造业物流尚处于发展上升期,需求增量很大,制造业物流企业主要共同争取市场增量空间,存量竞争情况相对缓和。

目前,国内汽车物流的市场参与者主要包括以下三类。其一,表现为汽车主机厂下属的汽车物流企业。包括上汽集团旗下的安吉物流,一汽集团旗下的一汽物流,长安汽车旗下的长安民生、北汽集团旗下的中都物流等。该类物流公司主要以承运其主机厂内部业务为主,该类市场由于依托主机厂的订单优势,外部进入壁垒非常高;

其二,表现为独立的汽车综合型物流企业,该类型物流企业不依附于汽车主机厂,依托其物流网络服务于多家汽车主机厂,为其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该类市场由于其服务网络,进入壁垒比较高;

其三,表现为大量的汽车运输型物流企业。该类型企业数量庞大主要依托于前两类大型汽车物流企业,为其提供运输型物流服务。该类市场进入壁垒较低,属于竞争市场。汽车行业物流主要企业如下表所示:

图片3.png 

前述三类物流企业中,第一类属于汽车制造企业背景物流企业在获取业务资源方面有先天优势。这类物流企业依附于所属主机厂,并因此肩负该主机厂物流任务的责任,能够获得稳定的订单来源且形成规模。但鉴于与主机厂的依存关系,对外扩展客户能力有限。第二类物流企业属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行业较早,在长期的竞争发展中,形成具有成本优势的运输路线和服务区域,具有一定的资源整合和物流综合管理能力。既可以直接承接主机厂的物流服务,还可以承接其下属物流企业的外包服务,发行人属于此类物流企业。第三类物流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绝大多数仅能提供单一的仓储、运输等较为传统的物流服务,与前两类物流企业不构成较大的竞争,主要承接前两类物流企业的业务,提供相应的物流辅助服务。

5、物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物流企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将面临从追求规模增长向追求质量效益提升的转变,目前,物流行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与现代化基础,但与美国、日本等物流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未来提升与发展的空间较大。未来,做好存量、推动行业提质增效的要求使得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化、一体化、自动化成为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物流企业如想在未来仍能够维持足够的利润水平及市场竞争力,不仅要保证基本的物流运输能力,更要提高服务质量,未来物流企业竞争力的体现将从运输能力转向更高质的服务。

(2)第三方物流市场空间持续释放:在需求端,对于制造企业来讲,其核心业务为产品的生产加工及新产品研发等,物流业务属于非核心业务。为将更多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避免因设备、仓库、人员等物流要素的投入而降低管理运作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益,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将其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给物流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物流业快速发展之际,我国主要物流基础设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公路、铁路和民用航空交通网络呈逐渐延展之势,物流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出台后,对于建设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物流行业政策支持力度不减,《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实施意见》《交通运输部关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对于推动物流组织模式创新、规范网络货运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支持,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动力。

(3)物流服务向供应链两端延伸成为趋势:随着物流行业发展,物流服务不断向供应链两端延伸,逐渐与制造业建立深度合作。物流企业从最初只承担单一的第三方物流,到承担客户物流供应链的整体组织,进一步逐步拓展到全面介入企业的生产、销售阶段,并通过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信息,优化企业各阶段的产销决策,物流企业专业化服务水平和效益显著提高。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更多物流企业向提供供应链服务的方向延伸发展。

(4)物流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和战略合作需求凸显:同时,近年来受到日益上升的劳动力、土地租金等方面压力的影响,以制造业企业为主的各类企业纷纷向西部地区及东南亚地区转移,企业布局更加分散。这种趋势导致企业生产环节物流供应链加长,销售环节中物流配送复杂度增加。

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的分散将使目前多数企业采用的―多点对多点‖式运输返程空车行驶情况更加严重,造成极大的效率损失,未来大范围物流资源整合成为必然趋势。

目前部分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已经开始建设枢纽性基地,逐渐向―干线运输,支线分拨‖的模式转型,即通过建设区域物流运营中心,扩展业务规模和服务范围,加强区域间的联动,构建与地区区域经济、产业体系、物流需求以及区位交通优势相适应的物流服务体系;在基地之间配合生产厂商的需求,通过干线运输集中转移,区域内再分别配送,显著提高物流效率。

(5)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继续提升:随着通信、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物联网、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信息化成为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力量。通过信息化建设,企业能够顺利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和共享。综合物流服务企业在决策过程中能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物流信息化将极大推动物流业的跨越性发展。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物流行业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加工以及配送等多个环节。特别是近年来,物流服务行业产业链上的参与主体越来越多,这对物流服务行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实现物流服务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从事物流服务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突破点。

若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层次较低、信息技术和物流设备较落后,将难以形成有效的供应链作业,削弱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力。现代物流业必须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支撑,才能实现业务经营模式的优化创新以及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因此,通过搭建功能层次分明与高效协同的信息技术系统为客户提供多层次的、快捷的现代物流服务,是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免责声明:

本站新闻、行业资讯、新闻资讯、市场资讯等公开信息中部分内容与图片来自网络、媒体或网友(含三方合作机构)提供,版权归原作者。中金企信本着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若出现本站公开内容存在文章内容或图片内容版权与其他问题请联系我司。联系方式:010-63853556,zqxgj2011@163.com,我司将第一时间回应并处理。


 

联系方式

订购热线(免长途费):400 1050 986
电    话:010-63858100
传   真:010-63859133
咨询热线(24小时):13701248356
邮   箱:zqxgj2009@163.com

网站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