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购热线(免长途费) 010-63858100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分析报告 >新兴产业>航天航空

航天航空

2022年航运行业市场运营格局分析预测及市场竞争战略规划指导预测

2022年航运行业市场运营格局分析预测及市场竞争战略规划指导预测

 

1、航运市场概况:航运业是国民经济、对外贸易、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陆运和空运相比,航运凭借其覆盖范围广、航道投资小、运输能力强、占地少、成本低的优势,在现代货物运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根据航线的不同,又可以将航运分为国际航运、国内航运。其中国际航运主要服务于货物的进出口运输,是全球化竞争的市场,各国的航运公司都可以参与市场竞争,主要包含远洋航线和近洋航线;国内航运主要服务于我国国内的大宗货物运输,只有国内的航运公司才能参与市场竞争,主要可以分为内贸航线和內支线航线。

根据运输货物的种类,一般将航运业分为三个或者四个子行业。三个子行业分别指集装箱运输(以集装箱为载体的标准化运输,主要运输产成品、半成品)、干散货运输(固态的初级原材料,包括铁矿石、煤炭、粮食等)、油品和危化品运输(原油、成品油、危化品),这三个子行业是航运业最主要的构成,还有部分货物不属于以上三类,可以归到一起称作特种运输(木材、汽车、大型机械设备、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沥青等),与前三个子行业相比,特种运输比较小众化。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2-2028年航运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调查分析及发展战略规划评估预测报告

2、国际航运市场情况:航运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全球经济中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由于世界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水平、消费水平不平衡。这种不平衡需要通过贸易活动来加以调节,这就构成了航运业,目前全球90%以上的贸易量由水上运输完成。航运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对国民经济、对外贸易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国际贸易的繁荣程度也极大地影响了国际航运业的发展。

(1)2008年以来国际航运市场经历了大幅调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航运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跳水式”下跌,BDI从接近12,000点跌破700点。随后的8年全球航运业进入谷底阶段,尽管短期内运价有所震荡,但是后续动力不足,运价进一步下探,2016年2月BDI降至历史最低值,仅有295点。

在谷底阶段,全球贸易与航运市场格局开始重塑,中国市场的重要性逐步提升,一方面国内需求的韧性及价格的低敏感性拉动铁矿石、油品等大宗干散货进口,另一方面世界工厂的崛起以及国内集装箱港口的布局,集装箱出口量稳步增加,航运市场复苏基础逐步夯实。

2016年是全球航运市场的复苏之年,国内进行供给侧改革,在去产能政策提振下,大宗商品供应收紧,价格快速上涨,带动全球经济景气程度整体回暖,加上前期市场运力低位增长,运价升至罕见高位,沿海航运企业信心大增,并有效带动进口二手船交易,直接改善国际海运市场供需格局。至此,航运市场进入恢复阶段。

经过10年的调整,全球航运公司经历了巨额亏损、兼并重组,目前全球性班轮公司只剩十余家,并且经营全球性航线的壁垒大大提高,行业再无新进入者。长趋势下,航运行业经历多年出清与并购,目前行业全球化运营班轮公司组建成为三大联盟进行运作。船东多年糟糕的财务状况制约了行业大规模造船的活动,同时头部公司马士基也在不断调整自身战略,放弃对于市场运力的追求转而实现产业链升级。

(2)贸易战、疫情对国际航运业产生重大影响:国际集运市场在2016-2019年经历了低谷到修复的一轮周期,以CCFI运价指数作为参考标准,从年度指数均值表现分析,2016年行业运价指数为712点,下跌18%,随后2017年开始行业步入复苏周期,当年运价CCFI指数均值为820点,同比上涨15%。2018-2019年,整体集运市场运价表现较为平淡,稳中有升的同时,贸易战政策成为主导行业预期的主旋律。

2020年受制于新冠疫情影响,全球集运市场上半年需求不振,货运量下滑明显。但由于国内疫情控制较好,中国出口增速在去年下半年开始转正提升,中国出口产业链比较优势在疫情背景下放大。受贸易壁垒增加、国际关系紧张以及新冠疫情影响,2019-2020年全球经济进入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增长最缓慢的时期。2020年,全球GDP和世界海运自金融危机后首次出现负增长。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和全球贸易造成广泛的负面影响,但随着2020年下半年全球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各国经济刺激政策效应的显现,全球贸易呈现复苏态势,集装箱运输需求年内呈现先抑后扬走势。疫情后,由于全球工业生产逐渐恢复,生活快消品的进出口需求快速提升,而集装箱运力相对短缺,从而拉动集装箱运价飞涨。而中国由于国内疫情控制较好,中国出口增速在去年下半年开始转正提升,中国出口产业链比较优势在疫情背景下放大。2021年4月中国进口同比增长(按人民币计)32.2%,前值27.7%。中国4月出口同比增长(按人民币计)22.2%,前值20.7%,出口维持高位增长趋势。

根据上海航运交易所公布的CCFI综合指数变化情况,2020年下半年开始,CCFI综合指数持续飙升,2020年CCFI指数为829.27,2021年2月28日CCFI指数已高升至2059.52,2021年以来,CCFI综合指数继续呈现强势增长态势,两大指数均值分别同比上涨97%/122%,集运行业运价达到近二十年以来新高。

(3)亚洲集运市场情况:按照航线可以将国际航运市场分为国际干线和支线,干线指运输路线长,所用船只大的航线,包括远东-北美航线、北美-欧洲-地中海航线、欧洲-地中海-远东航线、远东-澳大利亚航线、澳洲-新西兰-北美航线、欧洲地中海-西非南非航线。国际航运支线是指在某个区域内进行货物运输的航线,比如亚洲区域内航运市场,又称为近洋航线。

①RCEP为亚洲集运市场带来发展新机遇:经历8年的谈判和磋商,由东盟十国发起的,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五个国家参加,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统一市场的RCEP在2020年1月份最终签署。在可预见的未来,RCEP将覆盖全球近30%的人口、29%的GDP和25%的区域对外贸易总量,超过北美自贸区和欧洲关税同盟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自贸区。除了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外,也将对货物流向和航运网络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提速以及中国和日本将部分制造业迁至东南亚地区,亚洲区内市场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区域市场(占全球运输量29%),且增速相对较快(2012–2019年运输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8%,同期全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9%)。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GDP和贸易增速分析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RCEP是全球最大的自贸协定,15个成员国总人口、经济体量、贸易总额均占全球总量约30%;各成员之间关税减让以立即降至零关税、十年内降至零关税的承诺为主,自贸区有望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重大阶段性建设成果;中国和日本首次达成了双边关税减让安排,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协定有利于推动实现区域内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

随着RCEP的签订,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检验检疫、技术标准等方面的逐渐统一,将会大幅度的提升商品的流通速度,从而降低物流的成本。由于物流成本的降低,使RCEP在促进区域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的同时,将逐渐使域外贸易进一步转向域内。根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的研究和预测,至2025年,RCEP有望带动成员国出口贸易增长比基准假设多10.4%。贸易量的增长将大大催生亚洲区域内航运市场的发展。

②供需错配,行业供给增量有限,推动区域内航运市场运价提高:集运业供给端主要来自于新船运力的增加。疫情加剧,降低了集运行业供给端的经营效率。2020年11月集运行业遭遇缺箱危机,背后的原因在于海外港口货物积压严重,难以进行正常的集装箱调拨发货,加大了出口港的集装箱需求。

缺箱缓解之后,目前造成行业供给端效率下滑的诱因在于码头拥堵背景下,船舶停靠港口遭遇长时间的等待周期。对于3,000TEU以下的集装箱船,由于市场整合和船舶融资限制,目前在手订单占现有运力的比值仅为8.4%(较小船舶在手订单占现有运力的比值更低,1,000TEU以下和1,000–2,000TEU的集装箱船分别为2.7%和7.5%),低于整体平均水平(8.4%)和8,000TEU以上的超大型船,主要由于新订单主要集中在超大型集装箱船。即使是现在下订单造船,也需要等到2022年下半年甚至2023年才能交付。

运力供给奠定未来周期向上基础(亚洲区域内运力主要为3000TEU以下船舶):由于行业整合和船舶融资限制,过去几年新船订单有限,目前在手订单处于低位(占现有运力的8.4%),而船龄20年以上老船占比达到26%。亚洲区域内集运需求受益于庞大的本地市场(中国、东南亚人口众多)、互补性的产业机构和区域化的国际分工。自从中国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以来,亚洲区域内贸易需求已经快速恢复,随着2021年经济恢复亚洲区域内航运市场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2、国内航运市场情况: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增长和政策支持,我国航运业发展迅速。从2011年到2020年,我国水路货物运输量由42.60亿吨上升至76.16亿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67%;水上货物运输周转量由75,423.84亿吨公里上升至105,834.44亿吨公里,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84%。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率先实现复苏,稳健前行,并带动我国水路货物运输市场复苏向好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水运大国,同时正在稳步开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水运篇的新征程。第一,我国港口规模居世界第一。2020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45.5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6亿标箱,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前10名当中中国港口有8席,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当中中国占有7席。

第二,海运船队规模持续壮大。到2020年底,我国海运船队运力规模达到3.1亿载重吨,居世界第二位。中远海运集团、招商局集团经营船舶运力规模分别已经达到全球综合类航运企业第一位和第二位。

第三,科技创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到2020年累计建成全自动化的集装箱码头9个,还有7个码头在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引领世界智慧港口的新潮流,自动化码头的设计建造技术、港口机械装备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国内集运市场历经整合,形成有序竞争格局:2000-201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涨推动国内水运市场货运量保持较快增长,这个阶段也是中国内贸集运市场的黄金发展期,持续较高的需求增速叠加国企改革,安通、中谷、信风等多家企业涌入这个行业;2013年之后,国内集运市场开始整合。随着中国GDP增速放缓,国内内贸集运需求增速逐步走低但是运力投入滞后需求变动,行业供给逐步过剩、运价下跌,内贸集运航运企业出现停航、破产、资产重组情况。持续的供给过剩以及低迷的运价下,中小企业出局、头部企业整合,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格局改善并稳定。

经过几年的行业洗牌后,国内集装箱集运市场集中度得到明显提升,目前CR3接近80%,其他中小企业则专注特定港口或者特定区域航线。同时头部公司都存在较强的盈利动机,未来三年头部企业大肆造船抢份额的可能性很低,行业供需格局将保持稳定,较难出现供给大幅过剩而运价大幅下跌的情况。

(2)我国经济加速恢复,带动集装箱航运市场繁荣: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但中国经济经受住压力测试,显示了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率先冲出疫情的阴霾实现复苏,乘风破浪稳健前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6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2020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21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7.8%左右。《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20-2021)》预测,2021年中国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增幅有望达到8.2%。世界银行预测,随着消费者和企业信心的提高以及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改善,到2021年,中国的GDP增长将恢复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预计2021年的GDP增速将达7.9%。

我国经济加速恢复将有利于带动货物进出口贸易需求和国内贸易需求的增加,有助于我国集装箱航运市场繁荣。

(3)国内干散货市场先抑后扬: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对大宗散货运输需求增速下降,煤炭沿海运输需求回落。2019年,全国北方港口煤炭下水量为7.54亿吨,同比下降0.2%。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拥有沿海省际万吨以上干散货船1752艘、6,248万载重吨,吨位同比基本不变。

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工业生产受疫情影响较大,煤炭、矿石等散货需求降至低点,市场大量闲置运力,运价下行至低位。进入第二季度,情况略有改善,随着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深入推进,加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政策措施,我国经济逐步恢复,内需动力逐步释放,迎来新一波阶段性上涨行情。第三季度煤炭需求表现疲弱,沿海煤炭运输市场大多时间呈低迷走势。第四季度开始,由于工业生产进一步复苏、北方恶劣天气影响船期、冬季供暖电煤需求增加等因素,煤炭供需形势发生转变,沿海煤炭运输价格达到近三年来的新高。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全年平均值为1,039.13点,同比下跌2.0%;煤炭、矿石和粮食运价指数同比分别下跌4.5%、上涨1.1%、下跌7.3%。

根据交通运输部《2020年水路运输市场发展情况和2021年市场展望》,2021年,沿海煤炭运输需求预计将延续2020年下半年情况,稳步向好趋势不变。沿海铁矿石运输需求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运价走势与煤炭运价保持同步。

(4)“双循环”为国内航运行业带来新的增长动力: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将成为我国中长期经济政策的总体指导思路,中国的经济已经从外需驱动,慢慢步入了内需驱动的阶段。这也就意味着,出口的拉动效果逐步衰减,而内需、内循环正在逐步加速发力,内循环为国内航运业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

由于我国南北、东西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产的商品有较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东北地区以玉米、大米、大豆等粮食类商品为主,呈现北粮南运的粮食物流态势;南方地区以家用电器、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材、造纸、中药等产业为主;华北地区以煤炭、矿石、钢材等矿产资源类商品为主;东部地区以纺织、化工、机械仪器等轻工业制品为主。国内水运物资流向与货源地域结构密切相关,货源流向较为多元化。中国各地生产的商品存在地区差异,从而带动了大宗商品的物流需求。随着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及“双循环”格局的形成,未来我国国内大宗商品贸易量将出现进一步提高,从而带动国内航运行业的增长,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3、航运市场发展趋势:

(1)航运业“集装箱化”成为趋势:“散改集”,就是利用集装箱运输的快捷性与安全性,将企业原先通过散货运输的货物改为集装箱运输的模式。对煤炭、矿石等易损耗、易污染的散杂运输货物改用集装箱运输方式,更适于组织多式联运,有助于缩短货品集港时间从而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同时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自2002年4月《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集装箱运输的若干意见》(国经贸运行[2002]203号)出台以来,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积极实施一系列“散改集”相关政策及措施。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推广集装化、标准化运输模式。加大运输设备集装化、标准化推广力度。“散改集”以及运输方式集装化推动使得成箱率大幅提升。

(2)实现低碳化、可持续航运,控制船舶污染仍是重要关切: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2020全球海运发展评述报告》:国际航运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仍然是国际政策议程的重要议题。国际海事组织在推动减少船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进展,包括提高了船舶能源效率,促进使用替代燃料以及制定有关减少国际航运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行动计划。在保护海洋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方面,目前已开展相关领域的监管行动,包括执行国际海事组织2020年硫限制,实施压载水管理,减少生物、塑料和微塑料的污染,统筹考虑新燃料混合物和替代性海洋燃料的安全性,以及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

我国在绿色航运和环保航运方面也出台一系列举措。2017年11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布局科学、生态友好、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绿色交通重点领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到2035年,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交通运输发展新格局,绿色交通发展总体适应交通强国建设要求,有效支撑国家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021年5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海事系统“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出要提升船舶污染防治监管能力,加强船舶排放控制和监测监管,开展绿色船舶和清洁能源新技术应用研究,引导船舶使用清洁、绿色、低碳能源,推进制度性、技术性减排。

(3)港口在水路运输领域的中心地位持续凸显: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提高海运、民航的全球连接度,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中心,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2019年11月,交通运输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指出了强化港口的综合枢纽作用,整体提升港口高质量发展水平,以枢纽港为重点,建设安全便捷、智慧绿色、经济高效、支撑有力、世界先进的世界一流港口;到2025年,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全国港口发展水平整体跃升,主要港口总体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到205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港口,形成若干个世界级港口群,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2020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考察时强调,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宁波舟山港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要坚持一流标准,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港口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处,是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也是船舶停泊、装卸货物、补充给养的场所。我国航运业的繁荣发展有赖于港口在交通运输中综合枢纽功能的发挥。

(4)航运产业向智能化发展:智能航运是传统航运要素与现代信息、通信、传感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的现代航运新业态,包括智能船舶、智能港口、智能航保、智能航运服务和智能航运监管五方面基本要素。2019年5月,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到2020年年底,我国将基本完成智能航运发展顶层设计;到2025年,突破一批制约智能航运发展的关键技术,成为全球智能航运发展创新中心;到2035年,较为全面地掌握智能航运核心技术,智能航运技术标准体系比较完善;到2050年,形成高质量智能航运体系,为建设交通强国发挥关键作用。在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下,航运产业与新兴技术的结合愈加紧密。目前我国航运企业在信息化普及和智能化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日趋成熟,其与传统航运在安全监管、运行服务、船舶、港口等方面深度融合运用存在广阔的想象空间。作为现代航运的新业态,智能航运不仅是当前全球航运业发展的前沿与趋势,也是我国推进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更是构建和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快推进智能航运发展成为我国提升航运竞争力、抢占航运领域先发优势的必然选择。

联系方式

订购热线(免长途费):400 1050 986
电    话:010-63858100
传   真:010-63859133
咨询热线(24小时):13701248356
邮   箱:zqxgj2009@163.com

网站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