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简介
是指装载在车辆上的电子标签通过无线射频等识别技术,实现在信息网络平合上对所有车辆的属性信息和静、动态信息进行提取和有效利用,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提供综合服务。车联网可以实现车与车之间、车与建筑物之间,以及车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换,它甚至可以帮助实现和行人、汽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对话”。就像把每个单合的电脑连接起来,车联网能够把独立的汽车联结在一起。
车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如同十几年前人们看不到互联网的发展边界一样,现在人们也无法判断车联网未来的应用边界。世界各国都在进行车联网及其衍生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同样,车联网在我国也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以2013年为例,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37亿辆,比十年前提高了29.9%.在汽车产销方面,201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211.68万辆和2198.41万辆,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巨大的汽车市场为车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政策的支持也进一步推动着我国车联网的快速发展。从交通部、工信部等各部委,到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各类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车联网产业的发展。
目前,车联网产业基地可谓遍地开花,全国共有数十个车联网产业基地诞生,投资金额达数百亿元,包括北京、武汉、东莞、重庆等城市,都在重金投入车联网,欲打造成全国最大的产业基地。上汽、一汽、广汽、吉利等车企,纷纷与电信运营商签订车联网业务战略合作协议,力图在汽车出厂前,抢占车联网平台制高点。
随着车联网相关技术的逐渐成熟,3G、4G、云平台、语音识别技术等均已开始与车联网产业深度融合,在市场需求带动下,车联网终端设备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报告用途及价值
本共八章。报告首先立足于行业整体发展大势,对中国车联网的发展环境、全球主要国家车联网发展现状、城市系统发展现状、车联网应用现状及发展阶段、车联网相关重点企业、等进行了分析及预测,并对未来车联网行业发展的整体环境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研判,最后在前面大量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了车联网行业今后的发展与投资策略。
本车联网行业分析报告,为车联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报告目录
第一章
第一节 物联网的定义和体系架构
一、物联网定义和体系架构
二、物联网的应用范围
三、物联网的设备构成简介
第二节 车联网
一、车联网的定义与工作原理
二、车联网的应用
三、车联网与物联网的关系
四、车联网在城市交通中的意义
五、车联网的基本要素
第三节 车联网所属行业管理体制
第二章 2015年中国车联网的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经济环境
一、2015年中国GDP增长情况分析
二、2015年中国居民收入及消费分析
三、2015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第二节 政策环境
一、2015年标准化工作启动
二、《信息产业规划》
第三节 概况
一、2015年中国汽车保有量情况分析
二、2015年中国汽车产销总体情况分析
三、2015年中国汽车运行情况
四、2015年中国汽车企业经济效益状况
五、2015年中国行业进出口总体情况
第四节 物联网的推进
一、中国物联网产业链分析
二、中国物联网“感知中国”进展分析
三、中国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进展分析
第三章 2015年全球主要国家车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车联网的主要应用系统Telematics现状分析
一、Telematics(车载信息服务)简介
二、全球专业Telematics服务商分析
三、全球Telematics研发应用现状分析
四、全球Telematics产业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节 全球主要国家Telematics产业化现状分析
一、韩国Telematics市场及其产业化分析
二、美国通用On-Star和福特“Wingcast”服务分析
三、欧洲奔驰Comand和BMW“IDrive”系统分析
四、日本汽车Telematics服务特点分析
第三节 全球主要国家智能交通及车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一、美国智能交通制度变迁分析
二、日本智能交通框架及其发展分析
三、德国不来梅的公共交通拼车工程
四、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电子收费系统
五、巴黎的显示行程时间系统
六、伦敦的公交车站实时信息系统
第四章 2014-2015年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智能交通系统(ITS)介绍
一、智能交通系统简介
二、智能交通系统构成
三、智能交通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四、车联网技术促进智能交通系统发展
第二节 智能交通系统的子系统分析
一、交通信息服务系统(ATIS)
二、交通管理系统(ATMS)
三、公共交通系统(APTS)
四、车辆控制系统(AVCS)
五、不停车收费系统(ETC)
六、紧急救援系统(EMS)
七、货运管理系统
第三节 2014-2015年中国
一、中国城市交通智能化相关政策分析
二、中国城市交通智能化发展现状分析
三、2014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分析
四、2014年智能交通产业正成为投资热点
五、2014年中国城市交通业IT产品应用规模分析
六、中国电子不停车收费(ETC)应用现状分析
七、智能交通成“十二五”规划重点
第四节 中国主要智能交通系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
一、北京奥运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应用
二、上海世博智能交通系统总体框架
三、上海世博智能交通系统框架分析
第五章 2014-2015年中国车联网应用现状及发展阶段分析
第一节 车联网产业链分析
一、车联网产业链各环分析
二、车联网产业链各环盈利模式分析
三、车联网产业链各环盈利能力预测
第二节 2014-2015年中国车联网应用现状分析
一、车联网的主要应用场景汇总
二、车联网在我国的发展
三、2014年中国Telematics总体应用现状及市场特点
四、2014年广东成立车主服务联盟
五、电信运营商Telematics模式分析
六、2015年我国车联网产业有望提速发展
七、2015年Telematics主流服务全解析
八、2015年上海车联网产业联盟成立
九、2015年四部委强标催热车联网
第三节 2014年中国联通车联网发展进展分析
一、2015年中国联通发展规模分析
二、2014年中国联通车联网终端用户市场分析
三、中国联通车载通讯发展的挑战分析
四、中国联通车载通讯市场拓展建议
第四节 中国汽车工业智能化现状分析
一、中国汽车工业与物联网的融合分析
二、传感器在现代汽车中的应用分析
三、汽车传感器的智能化研发现状分析
四、中国
五、2015年国内车企竞相布局智能汽车
六、2015年两巨头联合开拓车联网合作新模式
第六章 2014-2015年中国车联网相关重点企业分析
第一节 安吉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一、公司简介
二、通用汽车Onstar(安吉星)系统介绍
三、2015年安吉星中国用户需求分析
第二节 深圳市伊爱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公司简介
二、2014年韩国SK电讯与伊爱的合作分析
第三节 车音网
一、公司简介
二、2014年车音网“特马”服务运营模式分析
三、2014年车音网与中国联通3G合作分析
四、2015年车音网推出安卓版车联网服务平台
五、2015年车音网携手蓝星共迎3G车联网时代
第四节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控股)有限公司
一、公司简介
二、2015年公司经营收入分析
三、2015年公司业务发展动态分析
第五节 高德软件有限公司
一、公司简介
二、高德导航及位置服务业务现状分析
三、2015年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四、公司发展优势分析
第六节 银江股份有限公司
一、公司简介
二、2015年公司车联网相关业务分析
三、2015年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四、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第七节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导航电子地图业务和产品分析
三、2014年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四、2015年四维图新上海发布Telematics车联网业务
第八节 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发展状况
三、2014年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5年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五、启明信息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九节 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发展优势分析
三、2015年公司发展状况
四、航盛电子SWOT分析
五、航盛电子未来发展规划
第十节 其它车联网信息服务重点企业分析
一、襄阳瑞德车联科技股份公司
二、广东车联网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三、深圳市赛格导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四、北京世纪高通科技有限公司
第七章 2015-2020年中国车联网发展前景及投资分析
第一节 2015-2020年中国车联网发展机遇分析
一、中国城市交通现状亟待车联网的发展
二、车联网将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三、以及信息传输网络发展成熟
第二节 中国车联网发展阶段预测分析
一、车联网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车联网各阶段的实现技术分析
三、“十二五”中国Telematics服务将有大发展
四、未来车联网应用系统自动驾驶ASV分析
第三节 2015-2020年中国车联网行业投资分析
一、中国车联网投资机会分析
二、中国车联网投资领域分析
第八章 车联网企业制定“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分析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背景意义
一、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企业做强做大的需要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原则
一、科学性
二、实践性
三、前瞻性
四、创新性
五、全面性
六、动态性
第三节 “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依据
一、国家产业政策
二、行业发展规律
三、企业资源与能力
四、可预期的战略定位
第四节 “十二五”战略规划主要的分析工具
一、PEST分析
二、SCP模型
三、SWOT分析
四、波特五力模型
五、价值链分析
六、7S分析
七、波士顿矩阵分析
八、战略群体分析法
九、核心竞争力分析
十、层面论分析
十一、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十二、委托代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