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共享经济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需求分析
共享经济是指基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将海量分散化的闲置资源进行整合并共享,主要体现为使用权的暂时性转移,也包括剩余所有权的让渡,以及时间、空间、技能等无形资产的共享,是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和资源配置方式。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共享经济,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和地区先行先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共享经济的发展。在政策支持下,行业资本市场异常火热,融资事件不断,从而带动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共享经济发展有利又有有弊,随着共享经济行业发展,行业也逐步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同时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规范市场,促使行业健康良性发展。2016年3月,发改委等共十部委印发《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发展共享经济,鼓励个人闲置资源有效利用,有序发展自有车辆租赁;2016年7月,《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发布,强调要“发展分享经济,建立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2017年7月,《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发布,支持发展一批共享经济示范平台。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为328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直接融资额约714亿元,比上年下降52.1%。2019年,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8亿人,网约车客运量占出租车总客运量近四成,在线外卖收入占全国餐饮业收入的比重达到12.4%。2020年共享经济增速将因疫情影响而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预计在8%-10%之间。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共享经济凭借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及政策红利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动能。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共享经济“十四五”投资可行性研究-2021-2027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竞争策略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参与人数超过7.6亿人,其中作为服务提供者的约7500万。共享经济涉及领域广泛,从出行、住宿等生活服务领域向工业制造、农业等生产领域持续扩展,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住宿等等共享方式都是共享经济的产物。共享经济拉动就业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包容性增长。共享经济在解决产能过剩行业工人再就业以及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开始显现,对去产能和脱贫攻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共享经济是最活跃的新动能,集中体现了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内在要求。依托转型发展的强大需求、网民大国红利、节俭的文化以及成功的实践,中国共享经济领域的创新创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缩影。“共享经济”继2017年被写入十九大报告之后,2018年又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在政策体系支持下,从2014年涌起的“共享”浪潮,裹挟着新一轮科技和创新的激流滚滚而来,在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也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新动能,并引领世界潮流。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城镇居民交通支出为24061亿元,其中共享出行服务支出为2478亿元,占比10.3%,较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共享出行在城市公共出行服务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城市交通出行重要的补充工具,在满足居民出行需求的同时,也带动整个城市交通服务的发展。共享经济的发展,仍有巨大空间。但共享经济的发展,不能是前几年那种野蛮生长的态势,而应该是基于市场需求的良性发展,是真正解决市场痛点的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需要发挥产业调控与市场监管的作用。
随着物联网和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共享经济将迎来井喷,借助大数据挖掘分析、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资源调度、实时监控等精细化管理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动力、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将革新出行领域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VR/AR应用技术成熟后,有望与共享经济产业结合,增加产业附加值,或诞生出AR/VR体验式共享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