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芯片是车用芯片,按应用领域可分为应用处理器(IVI、MCU等)、功率半导体(AMP、IGBT、MOSFET等)、传感器芯片(TPMS等)及分离器件等。汽车电子芯片的上游是半导体制造,下游应用细分领域包括传统汽车、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等。在传统燃油汽车中,MCU价值量占比最高,为23%;在纯电动车中,MCU占比仅次于功率半导体,为11%。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MCU市场规模超250亿元。随着辅助驾驶等功能的进一步应用,MCU芯片的需求将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也将保持增长。预计2020年我国MCU芯片市场规模将近270亿元,到2022年将突破300亿元。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全球与中国市场汽车芯片前景预测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2021版)》
汽车芯片的产业链中,上游一般为基础半导体材料(硅片、光刻胶、CMP抛光液等)、制造设备和晶圆制造流程(芯片设计、晶圆代工和封装检测);中游一般指汽车芯片制造环节,包括智能驾驶芯片制造(GPU芯片、FPGA芯片、ASIC芯片),辅助驾驶系统芯片制造(ADAS芯片)、车身控制芯片制造(MCU芯片)等;下游包含了汽车车载系统制造、车用仪表制造以及整车制造环节。汽车芯片产业链涉及多个行业和企业,上游的重点企业有原材料企业东京应化、晶瑞股份、日本信越等,芯片制造设备企业晶盛机电、日立科技等,远景制造企业台积电、格罗方德等;中游汽车芯片制造重点企业有瑞萨电子、赛灵思、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下游的重点企业则主要为车载仪器、系统及整车制造领先企业。整体来看,汽车芯片产业链的重点企业基本为国外企业,国内的领先企业数量很少。
近年来,全球汽车市场总体走势平稳,但汽车销量增速逐渐放缓,2018年的世界汽车销量下降1%。自2010年以来首次陷入年度负增长。2019年的汽车销量9032万辆,同比下降3%。稍差于2008年的下滑幅度。随着工厂的关闭和消费者居家隔离,新冠病毒大流行继续对全球汽车业造成重大打击。2020年全球汽车销量将下降22%至7030万辆,其中美国销量同比下降26.6%至1250万辆。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在汽车销量快速下滑的冲击下,2020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将有小幅下滑,预计规模为460亿美元。
从产品类别分布来看,根据数据,微处理器和模拟电路占汽车芯片的比重最大,分布为30%和29%;传感器和逻辑电路的占比分别为17%和10%,分立器件和存储器的占比均为7%。微处理器、模拟电路芯片主要用于MCU芯片、GPU芯片等,传感器主要用在ADAS系统中。
从各个国家的自主汽车芯片产业规模来看,根据数据,2019年汽车芯片产业欧洲、美国和日本公司分别占37%、30%和25%市场份额,中国公司仅为3%,据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数据显示,国内汽车行业中车用芯片自研率仅占10%,而中国汽车用芯片进口率超90%,国内汽车芯片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几十年来,汽车芯片市场一直被恩智浦、德州仪器、瑞萨半导体等汽车芯片巨头所垄断,外来者鲜有机会可以入局。但随着汽车行业加速进入智能化时代,尘封数十年的汽车芯片市场格局正在被打破。尤其是特斯拉FSD芯片的推出,一场围绕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商业大战已经打响。英特尔、英伟达、高通等新进入者率先抢占新周期先机。2019年,恩智浦占全球汽车芯片市场的比重最大,达14%,英飞凌仅次于恩智浦,占比达11%。总体来说,目前全球汽车芯片的市场集中度较高,2019年,行业CR4为43%,行业CR8达63%。
我国汽车芯片产业的起步较晚,而且国内的芯片产业链也不够顶尖和完善,这就造成了我国汽车芯片企业的竞争力远不抵国外企业。但是,我国国内也有部分厂商开始攻克汽车芯片领域,布局产业链,成为国内汽车芯片的领先企业。
从市场层面来看,下游市场带来强劲需求。以我国汽车芯片搭载情况为例,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介绍,预计2022年,中国传统燃油汽车的汽车芯片使用数量为每辆车934颗,中国新能源汽车平均芯片数量将高达1459颗,年均复合增长率均超过10%;我国每辆汽车的汽车芯片的费用,2019年约400美元/车,2022年将达到600美元/车。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势在必行,未来也将继续大力发展。与庞大的机动车保有量相比,新能源汽车占比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新购、更换等需求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也将进一步提升,这将为IGBT等功率半导体带来需求。除此之外,车联网、自动驾驶以及智能汽车的出现将会使得每辆车的芯片搭载量迅速上升。因此,预测到2026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将增长到77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