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购热线(免长途费) 010-63858100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分析报告 >新兴产业>航天航空

航天航空

“十四五”宇航电子行业市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及细分市场投资建议可行性预测

十四五宇航电子行业市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及细分市场投资建议可行性预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2-2028年宇航电子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调查分析及发展战略规划评估预测报告

1、宇航电子: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能力是彰显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载人航天、国产化飞机等工程的逐步深入,将带动航空航天领域的整体发展,整个航空航天领域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然而,核心技术和器件的国产自主化是保持航空航天产业稳健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对核心器件摆脱进口依赖,实现自主化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国产化高可靠、高性能、小型化、长寿命的SOC及SIP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迫切。

近年来,随着集成电路需求不断扩大,集成电路国产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集成电路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实体经济发展首位,国家政府对该产业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此前,国务院在《中国制造2025》的报告里曾提出要求,到2020年中国芯片自给率要达到40%,2025年要达到50%,这意味着2025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到全世界35%,也就是超过美国位列全球第一。

2020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20〕8号),从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研究开发政策等都进一步加大对集成电路行业的支持,同时进一步强调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据央视财经8月19日援引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芯片自给率要在未来5年内达到70%,而2019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仅为30%左右。基于上述政策及行业数据,有业内人士认为,国产芯片的发展在呈加速态势;同时在政策大力推动下,芯片产业有很大的国产替代空间,整个国内芯片行业市场化发展程度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卫星星座及卫星大数据:根据《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十三五期间商业化发展模式将基本形成,十四五期间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家制定的发展目标为行业窗口期提供了政策指导,加速了十三五期间的行业演进,可以预见的是,在一系列政策利好的驱动下,十三五期间将成为我国商业遥感卫星的集中发射期,行业格局将初步奠定,率先完成星座组网并实现商业化运营的企业将在十四五期间占据较大优势。

卫星遥感处于地理信息行业的上游,是地理信息产业的数据采集方式之一。国家大力鼓励卫星遥感产业发展,本质上是推动地信产业数据采集方式升级,而数据采集方式的升级将推动中下游产业整体变迁与升级,这意味着产业规模巨大的地理信息产业中,将形成一个以卫星遥感大数据为核心的产业生态。《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地理信息产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0年总产值超过8000亿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较好成长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同时,《2014-2020年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指出:2021年地理信息产业的总产值或达到10750亿。因此,未来中国卫星大数据的应用及服务在地理信息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将具备更广阔的前景。

目前,商业遥感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数据处理与分析上的技术瓶颈使得企业依赖大量的人工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推高了卫星数据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在数据分析技术上较为初级,限制了产品与服务的升级,进而限制了卫星遥感数据及其增值服务在更广阔的领域上应用。但近年来,随着小卫星组网、可重复运载火箭、星载设备、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发射成本、数据精度、服务效率三大指标显著改善,催化了商用需求的释放,带动产业步入高增长通道。因此,未来中下游空间十分广阔。据估算,2013-2022年间遥感卫星制造业收入总计约为358亿美元,数据和增值产品收入将达377亿美元,10年间卫星遥感产业下游产值将超过上游。

绘宇智能所处的地理信息产业是以现代测绘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综合性高技术产业,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统称为“3S”)和卫星通信技术为支撑,以获取、开发应用地理信息资源为特征,是典型的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具有覆盖面广、产业链长、高增值、技术特性强等特点。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明确了2015-2030年全国基础测绘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高效协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基础地理信息获取立体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智能化、服务网络化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全面建成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的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到2030年,全面建成新型基础测绘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层次、全方位基础测绘服务。

目前,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已进入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测绘技术与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测绘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地理信息开发、处理的能力和水平;测绘与云计算等技术相结合,大幅提高了地理信息数据的计算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因此,未来,国内测绘业务以及遥感卫星大数据业务、人工智能业务完全契合国家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将大大受益于国家政策引导,市场前景可期。

3、人工智能:2019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了《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继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后,第三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正文。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成长。加快在各行业各领域推进“互联网+”。在2020年10月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的十四五规划建议36次提及“科技”,人工智能成最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会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重点解决国家卡脖子工程,包括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

(1)人脸识别与智能图像分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脚步的不断加快,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需求将越来越大。此外,国内平安城市、智慧城市项目的深入发展,城市监控的高清化进一步得到普及,人脸识别在数据的采集上阻碍大大减小,提升了人脸识别的质量与应用领域。预计未来五年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保持年均25%的增长速度。从下游应用领域看,目前安防、金融是人脸识别切入细分行业较深的两个领域。从细分产业来看,视频监控是构建安防系统中的核心,在中国的安防产业中所占市场份额最大。近年来,随着“平安城市”、“雪亮工程”的建设,以及视频监控向基层地区渗透,视频监控行业仍保持稳定增长。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海通证券研究所的预测,2021年中国视频监控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556亿,继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2023年有望接近1900亿元。而人脸识别在视频监控领域具有相当的优势,且应用前景广阔,小到身份识别,家居安防,大到反恐国防。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大,中产阶级逐渐崛起,用户财产逐渐积累。

然而,收入增多同时带来的是风险的加大,用户安全性缺失,安防成为用户的刚需。身份识别手段的多样性对于安防意义重大,因此安防领域对于图像识别的要求更高,也要求更多的手段通过多维度来进行识别,AI技术的进步可以大大提高身份识别手段的多样性与准确率,对于安防的意义重大,尤其是安防在国防安全领域的应用,具有国家战略意义。

(2)人工智能芯片/模块/算法:近年来,我国把人工智能作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对AI技术的政策是鼓励、扶持、推动,中国AI产业的发展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明显提速。2018年7月,国务院制定《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目标: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2030年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3)智能安防及智能交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平安城市、平安社区等工程在全国各地深入推进,全民安防理念已经基本形成。同时,在《“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应用。在交通、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发展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智能硬件和智能化系统,重点推进智能安防等研发和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安防产业飞速发展,政府、企业、机关、城市、社区都纷纷配合国家的安全工作部署,得益于平安城市和智

慧城市的打造,安防产业始终保持高增长态势。根据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的预测,未来几年国内外对安防技术产品的基本建设需求、系统的升级换代需求以及新业态的拓展,都将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相对于传统安防,智能安防的技术门槛有了极大程度的提高,系统的复杂性和技术性都呈指数增长。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应用等等技术,是安防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技术。据中金企信数据统计,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安防行业经济增长将保持在10%-12%之间,到2020年行业经济总收入将达到8000亿元左右,安防行业增加值将达到2500亿元左右。同时,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市场上对智慧安防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安防市场规模得以持续扩张,2022年我国安防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大关。

作为未来交通优先发展的主题,智能交通系统对于提高交通管理效率、缓解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确保交通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符合国家建设“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和“平安城市”的要求,得到政策面的大力支持。2019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交通强国。2020年8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围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总体目标,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到2035年,北斗和自动驾驶汽车等逐步应用,并研制智能型高速动车组。在助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指导意见》提出,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协同应用、北斗系统和遥感卫星行业应用,加强网络安全保护,推进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的建设和应用。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北斗系统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能力,建设行业北斗系统高精度地理信息地图。

随着中国高速公路智能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市场规模将逐渐攀升,据中金企信预测,2021年我国高速公路智能化市场规模将突破700亿元。智能交通行业目前在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推动下,预计未来五年我国智能交通将保持13%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速,预计到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

联系方式

订购热线(免长途费):400 1050 986
电    话:010-63858100
传   真:010-63859133
咨询热线(24小时):13701248356
邮   箱:zqxgj2009@163.com

网站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