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购热线(免长途费) 010-63858100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分析报告 >>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

2022年应急行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及项目可行性研究预测

2022年应急行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及项目可行性研究预测

 

应急产业是指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应急产业是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应运而生的朝阳产业,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和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支撑,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发展,应急管理体系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十四五规划更将“安全”作为与“发展”同等重要的国家战略,应急产业将成为未来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驱动力量和国民安全的重要保障体系。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应急行业市场发展动态监测及投资战略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2022版)

1、中国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多样性和严峻性,应急能力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受北部西伯利亚大陆、东部太平洋和西南印度俯冲带的挤压形成,呈现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状分布,囊括了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全部5种基本地形,其中山地、高原、丘陵这些山区地形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因此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灾害频发。中国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人口居住密集的大陆区域就拥有约18000公里的海岸线,位居世界前列,受季风气候影响明显,受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影响的区域广泛。中国江河湖泊水系丰富,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著名的长江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黄河流经9个省级行政区、流域面积达79.5万平方公里,洪涝灾害因而成为我国最频繁、形势最严峻的灾种之一。

根据民政部、应急管理部的统计数据,2010-2020年我国因自然灾害受到的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达3,834亿元、年平均受灾人数达2.4亿人,灾种覆盖洪涝灾害、台风、干旱、冰雪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其中洪涝灾害、台风、地质灾害是影响范围广泛、形势严峻、损失较大的灾种,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总体来说,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自然灾害呈现五个特点: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重、灾害风险高。因此,防灾、减灾、救灾的应急能力一直是我国政府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应急产业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支撑。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专业编制《应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企业投融资、项目立项、银行贷款申请、批地申请等提供专业化优质服务。

2、应急产业是政策支持的朝阳产业:我国应急产业发展历程短,属于新兴的朝阳产业。2007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首先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政府应急管理职能和体制,随后应急产业发展多次作为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国务院办公厅于2014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我国应急产业“还存在产业体系不健全、市场需求培育不足、关键技术装备发展缓慢”等现状问题,促使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应急产业,推动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近年来,尤其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政府为加快应急产业有序发展,陆续密集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及发展规划。2007至2020年底,国家层面多次出台应急产业相关政策规划,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多次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国务院现有机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原有分散在公安部、水利部、林业局、地震局以及防汛抗旱指挥部、国家减灾委、森林防火指挥部等诸多部门的应急管理相关职能进行有机整合,组建应急管理部,从国家层面理顺和强调了政府应急管理职能,极大地促进了应急产业的发展和完善。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我国应急产业未来将成为建设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2020年提及或支持应急产业的主要国家级政策法规出台情况

 

3、应急产业具有明显的公共属性,已逐步成为政府职能的延伸:根据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及工信部、发改委2015年制订的《应急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应急产业分为监测预警、预防防护、救援处置、应急服务4个领域,又进一步细分为15个发展方向、226种细分产品及服务,将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方方面面提供全面支撑。

监测预警领域可以为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提供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方面的监测产品,可以防患于未然,在灾害来临前或灾情扩大化前就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有效降低生命和财产损失。预防防护领域可以为各级基层应急管理责任单位提供应急防护用品,包括逃生工具、劳动保护工具、医疗卫生防护用品、建筑防火设施及材料等,这些应急产品在各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应用是基层应急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救援处置领域可以为政府应急救援力量提供各种抢险救援装备,包括防洪排涝装备、消防装备、应急通信及发电装备、特种处置装备等,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政府应急救援力量的作用,在各种灾害及突发事故发生时能够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应急服务领域可以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效补充,由社会化组织承担部分应急管理职能,如民间救援队、基层消防安全组织等,扩大应急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提高响应速度、加强灵活性。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专业编制《应急项目商业计划书》为企业投融资、项目立项、银行贷款申请、批地申请等提供专业化优质服务。

应急产业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

 

综上所述,应急产业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急企业作为应急产业的运行主体,除实现自身的业务发展目标外,还具有明显的公共属性,需要应急企业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以科技创新和质量追求来提升应急产品及服务水平,在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提升的同时更是筑牢保障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防线。

4、应急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由于应急产业的内涵丰富,《应急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中包括了监测预警、预防防护、救援处置、应急服务4个领域,又进一步细分为15个发展方向、226种细分产品及服务,跨越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信息系统及软件开发、现代服务等多个行业,因此应急产业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据全国应急产业联盟的报告显示,应急产业的全口径产值达数万亿元;根据应急管理部发布的《2021年度部门预算》数据显示,应急管理部2021年财政拨款收支总预算398,799.27万元,其中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271,589.66万元,占比68.10%,较2020年的63.12%上升4.98个百分点;根据我国以应急产业为主业的重点央企新兴际华集团的研究报告,我国应急产业近几年来的产值年均增长率达20%。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应急产业在细分领域众多、市场容量巨大的情况下还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足以说明我国应急产业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地域分布上,我国目前已经形成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京津冀等制造业发达地区的应急产业集群和自然灾害较为频发的四川、福建、湖北、湖南等地的产业聚集区。其中,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制造业种类全、产业链完整的区域之一,发展应急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已经形成以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为中心的集群效应,年产值约4,000亿元、从业人员约130万人;而自然灾害较为频发的区域主要为需求带动,发展出特定类型的应急产业聚集区,如四川的防震救灾装备、工程机械、地震预警服务等产业主要围绕地震应急,又如福建的抗洪排涝装备、应急发电装备等产业主要围绕台风等灾害带来的洪涝灾害等。

5、产业链及细分领域分析:

 

(1)洪涝灾害是我国发生频率最高的自然灾害: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涝灾害是发生频率最高的自然灾害。2019年的“十大自然灾害”中,分别包括台风、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干旱、地震、雪灾,其中洪涝灾害2起,造成1,609.7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56.1亿元。根据应急管理部的数据,2020年全国共出现33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平均降水量689.2毫米,较常年偏多11.2%,为1961年来第三多。2021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20次强降水过程,黑龙江、内蒙古、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18省(区、市)共有166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洪涝灾害造成27个省(区、市)908万人次受灾,26人因灾死亡失踪,20.6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7000余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135亿元。

近年来部分严重洪涝灾害案例分析

 

(2)我国城镇的固定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历史上长期较低:我国城镇的固定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历史上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城镇固定排水系统负荷有限,也是需要应急排涝装备作为有效补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关于室外排水的国家标准是2006年出台《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其中对于排水系统的雨水量指标考虑的设计重现期为一般地区0.5-3年、重点地区3-5年,2011年修订时将一般地区提高到1-3年。国外发达地区一般采用5-10年的雨量重现期,美国各州都将排水主干管道的设计重现期定为100年,支管道

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重现期,日本下水道设计指南中的重现期标准可以提高到30-50年。直到2014年和2016年的两次修订,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国家标准才将重现期标准全面提升至发达国家水平。据水利部下属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的课题研究显示,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90%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比规范规定的下限还要低。因此虽然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但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观念,造成城市管道建设长期投入不足、排水管网建设滞后、城市规划不合理、规划落实走形等问题。

2011-2013年披露的我国部分城市排水系统重现期情况整理及其与国际标准对比分析

 

设计重现期现行标准分析

 

即使我国现行的城镇固定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已经全面提高,仍无法完全代替应急排涝装备的作用,主要理由如下:①我国城镇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大量的固定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已然较低,改造投入大、时间长,特别是城镇发达地区的地下设施改造的机会成本高昂;②面对短时极端天气带来的雨水量,现行标准仍然无法保证及时排涝,若我国再次大幅提高标准进行全局性的超前建设又不够经济;③特别重要地区新建的固定排水设施虽然按照最高标准进行建设,但就其重要性而言,更需要储备能够快速排涝的应急排涝装备。

(3)应急排涝装备是我国城镇固定排水系统的有效补充,逐步成为应急物资储备的重要装备:应急排涝装备可应用于交通设施、生产生活场所的紧急排涝,包括城市的道路、立交桥、地铁、地下车库等容易积水的区域,还包括工厂、农田、街道等生产生活重要场所,及时恢复生产生活、减少积水浸泡带来财产损失。内涝发生时间地点的随机性、突发性和内涝灾害造成生产生活停滞的严重性,要求应急排涝装备具备高机动性、高效率和高可靠性,车载形式成为应急排涝装备的主流;应急抢险救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随着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无人化智能化的应急排涝机器人应运而生,使得应急排涝装备的功能越来越完善,更具安全性、人性化。

应急排涝装备是随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产业不断发展完善产生的细分领域,属于抢险救援装备中的新兴产品,尤其是专业的车载排涝抢险装备,具有机动灵活、应用范围广、部署快速、排水量大、维护保养简单等突出优势,市场前景广阔。根据汉阳专用汽车研究所的研究,2021年全国专业排涝抢险装备的市场饱和规模达到135.53亿元,增量空间100.66亿元,未来五年我国专业排涝抢险装备的市场增长空间约为142.98亿元。

(4)新型供排水消防装备给我国消防综合性应急救援能力带来显著提升:消防体系是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程度不断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人口密集、电能普及等因素使得消防应急越来越重要。根据我国消防管理部门的统计数据,火灾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威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增加,火灾发生数量、直接经济损失从2010年的13.17万起、17.7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5.2万起、40.09亿元,几乎翻番,这给我国的消防体系带来严峻考验,消防体系的发展完善亟需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匹配。

长期以来我国消防队伍结构以公安消防部队和武警森林消防部队为主,2018年3月颁布并实施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消防部队划归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部下设消防救援局、森林消防局分别作为消防救援队伍、森林消防队伍的领导指挥机关,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这是我国应急救援体系走向综合化、专业化的重要举措,这也给消防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促进了消防产业的发展。

消防专用车辆是消防装备中的重器。随着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建立,消防专用车辆的需求走向多样化,从救火逐步延伸至抗洪排涝、地震救援、生命救援等多个方面。在消防体系2018年改革之前,2017年公安部编制了《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据此推算我国应配备消防车5.1万辆,而2017年《中国消防年鉴》统计的我国消防车装备数量约为3万辆,缺口约为2万辆,2018年改革之后,消防专用车辆的需求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得到提升。

远程供排水消防装备最早是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装备,能够将几公里外的水源以持续的大流量供应到火灾现场,保证灭火作业的强度和持续性,大大提高了灭火救援的效率;在2010年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中,大连消防采用远程供水系统铺设2公里供水干线将海水供给现场的消防灭火装备,总供水量达6.5万吨。远程供排水消防装备还可以用于汛期的应急排涝、干旱或供水故障的民生供水保障,是消防部队发挥灭火救援、抗洪排涝、民生保障的重要装备,较好地契合了我国消防队伍向综合性应急救援方向转变的多功能高端装备需求。根据政府采购信息报的测算报道,2021年我国消防远程供排水系统市场规模约为47.94亿元,预计至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103.99亿元,期间复合增长率为16.75%,具有较大增长空间。

 

联系方式

订购热线(免长途费):400 1050 986
电    话:010-63858100
传   真:010-63859133
咨询热线(24小时):13701248356
邮   箱:zqxgj2009@163.com

网站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