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市场行情走势研究预测
在我国肉类消费结构中,猪肉目前是我国居民的第一大消费品类。2020年,我国人均食用猪肉消费量为18.20千克/年,占比为73.42%。牛肉与羊肉分别为居民的第二与第三大肉类消费品,占比分别为9.27%与4.93%。2020年全球生猪产量为11.67亿头。其中,我国生猪产量为5.65亿头,产量位居全球第一。欧盟27国与美国2020年的生猪产量分别为2.57亿头与1.39亿头,产量分别位居全球的第二与第三。
作为第一大生猪生产国与消费国,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规模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规模庞大。若将生猪出栏量*出栏均重*生猪均价作为衡量行业市场规模的标准,报告期内,我国生猪养殖市场规模测算情况如下: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生猪养殖行业作为一个年出栏、存栏量数千万头及市场规模万亿级别的市场,为专业化的生猪养殖设备带来了大量需求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1)生猪养殖行业与公司所处养殖设备行业的相关性:与传统散养或小规模养殖不同,大规模集中化的生猪养殖需要大量的生猪养殖设备。传统规模散养猪栏主要由水泥砖混组成,饲喂、环境控制和废物清理主要由人工完成,该等模式若增加规模,需要配备大量的人力,并需要耗费养殖人员大量精力,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人员难以覆盖数量众多的猪只,同时养殖人员素质等差异导致该模式难以实现猪只的标准化、均一性养殖,进而无法实现精细化养殖管理。
具体到养殖过程中,传统小规模养殖采用手动喂料的饲喂模式,需要人工将饲料运送至各个猪舍,同时饲料仅简单堆放在猪舍地板或石槽中。在此过程中,人工手动喂料不仅可能将外部的生物安全风险通过人员带入猪舍,还可能通过人员在不同猪舍的活动将风险传播至整个猪场,严重情况下可能造成整个猪场的猪只大量染病,造成严重损失;简单堆放在地板或石槽中的饲料,难以与猪只的排泄物做到严格区分,养殖人员若对猪只排泄物进行实时清理,不仅实际难以完成,同时也耗费大量资源经费;因此,此种养殖方式存在生物安全隐患。在此基础上,传统小规模养殖亦无法控制猪只的采食量,无法控制猪只争抢所带来的成长不均,无法精确控制猪只每天的采食量,因此难以科学合理的管控猪只成长,提升养殖效率和效益。在母猪分娩环节,公司设备通过提供独立的分娩哺乳环境,加温保温措施,母仔猪分离等设计,同时配合科学的饲喂和及时的环境管理,可有效降低仔猪应激、碾压受伤等风险,提升养殖效率。
现代化养猪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养殖水平和效率,以应对生物安全、食物安全、环境保护、规模扩张和跨周期等当下和未来的需求和压力。因此,现代化养殖需要对猪只的阶段性管理、健康状态、日增重等情况进行系统、精确和科学的信息采集和管理,并针对获取的信息对猪只进行精确的饲喂等必要措施,以最大化提升生猪养殖效率,提升自身养殖竞争力。现代化的养殖设备,作为提升养殖效率的基本前提,是实现上述需求的必要条件。
因下游生猪养殖老旧设施难以满足新的现代化养殖需求,因此下游大型生猪养殖企业主要采用新建设施的方式来满足自身产能提升和养殖效率提升的需求。下游生猪养殖企业的新建设施成本里,土建工程占到了较大部分,机器设备的采购也具备较大规模。主要生猪养殖上市企业机器设备新购置情况及占当期新增固定资产比例情况如下:
金额单位:万元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新增的机器设备投资金额占主要上市猪企的新增固定资产金额的比例平均约为28.21%,主要生猪养殖企业的年平均新增机器设备金额为163.02亿元(基于2022年上半年数据年化后得出),该等机器设备以生猪养殖设备为主,包含少量饲料生产、屠宰设备等。作为行业标杆的主要上市猪企的设备类投资规模较大,显示整体生猪养殖设备的市场空间具备较大规模。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3-2029年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深度调查及投资战略规划评估预测报告》
(2)生猪养殖行业的变动情况及发展趋势:我国作为“养猪大国”,在很长时间内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养猪强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逐步开启了生猪养殖现代化进程。美国作为农业强国,也是全球规模化养殖的代表性国家,其养猪业模式对规模化正在不断提高的中国来说,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我国生猪养殖的现代化进程、养殖模式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学习和沿袭了美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历程。
①美国养猪业的发展历程简述:美国的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可简要概括为散户养殖退出,养殖规模和产业链整合持续提升。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小型养殖场因不具备成本优势且无法保证产品品质,同时难以获得以生产面积计算的国家牲畜养殖补贴,因此快速被市场淘汰。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上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生猪养殖场家数近65万家,且存栏100头以下的小型猪场占比达78%。至1989年,养殖场总数减少至约30万家,降幅达50%以上,存栏量100头以下的小型猪场则下降至约20万家,占比下降至66%,至2000年,存栏100头以下的养殖户进一步减少至8.6万户,降幅近70%。同期,美国场均生猪存栏在从1989年的150头左右上升至2000年的近700头,增幅达413%。
与此同时,生猪存栏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在1986年开始大量产生,总量近8,000家左右,到2000年增至近12,000家,增幅50%。1996年开始出现出栏量在5,000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数量在1,400家左右,到2000年达到2,000多家,四年内增幅45%,在存栏结构上,年末存栏超过5,000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数量从2000年的约2,000家上升至2009年的约3,000家。在此过程中,专业化养殖成为行业主流模式,根据生猪的生长周期,生猪饲养可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繁殖--仔猪哺育--育肥猪饲养,并依此设立发展出了专业的种猪选育场、仔猪哺育场及育肥猪饲养场。养殖的专业化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率,至2004年,设立专业的育肥猪场数量已达到约80%。
②我国生猪养殖基本格局:
A、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持续提高:根据中国畜牧业年鉴数据统计,2009-2018年期间我国50,000头以上大型生猪养殖场数量不断增长,2018年的养殖场数量是2009年的461%,2019年的数量略微下降,但仍有2009年的389%;与此同时,饲养规模在500头以下的养殖场数量不断降低。因此,即使我国生猪养殖业的整体规模不变,养殖规模化程度的提升也能够为生猪养殖设备制造业创造出更多的需求。
以年出栏量500头以上猪场的出栏规模作为我国和美国的规模化衡量依据,以年出栏量在400头以上的养殖场出栏量作为欧盟的规模化衡量依据,2020年,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7%左右,比2019年提高4%,而欧盟与美国已分别达到88%与97%,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程度仍大幅低于欧美先进农业国家。
B、我国生猪养殖集中度逐步提高: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具有典型的“小企业,大市场”的特点。虽然目前行业的市场规模超过万亿,但行业集中度较低,大规模猪企的数量偏少。以生猪出栏量作为衡量行业集中度的标准,2021年我国A股上市企业生猪出栏量居前的五家企业合计出栏8,251.5万头,CR5仅为12.29%。其中,牧原股份生猪出栏量位居全国第一,为4,026.3万头,占全国生猪总出栏量的份额为6.00%。正邦科技与温氏股份的生猪出栏量占比分别为2.22%与1.97%;新希望和大北农生猪出栏量占比分别为1.46%和0.64%。
对比生猪养殖先进国家美国的情况,2019年美国生猪养殖行业的CR5已达到32.62%。其中,美国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史密斯菲尔德2019年的市场份额为14.66%,远高于牧原股份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
但纵向来看,大规模猪企凭借资金优势,在面临非洲猪瘟等疫情时,能够建立完整的清洗、消毒和隔离等疫病防控体系,而散户和小规模场则逐渐被出清,因此近年来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正在不断提高,CR5由2017年的4.63%上升至2021年的12.32%。2021年度13家生猪上市企业合计出栏量为9,901万头,较2020年的5,747万头增长72.3%。
③规模化养殖的优势:与美国生猪养殖的发展历程类似,近年来,我国生猪规模养殖趋势越来越明显,规模养殖在资源配置效率、疫病防控、质量提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生猪规模化养殖与散养的生产成本及生产效率比较情况如下:
成本金额单位:元/千克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的数据,2004年散养农户的生猪养殖成本为803.76元/头,较规模化养殖的768.50元/头高出4.59%,至2018年,散养生猪成本为1,872.97元/头,较规模化养殖的1,584.93元/头高出18.17%,宏观上看成本差异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在非规模化养殖的实际过程中,夫妻养殖或家庭养殖中生产的家庭用工折价,从家庭受益的角度可视作隐性成本,而规模化养殖场则需要按照固定薪酬的方式支付雇员费用,成本的计入更为显性,因此散养和规模化养殖的实际成本差距很可能更大。
(3)生猪养殖行业对养殖设备行业的中短期影响:我国长期以来由“猪周期”引发的猪肉价格波动是影响下游生猪养殖行业对养殖设备需求的最主要因素。自2006年起,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经历了4次“猪周期”。
中国22省平均猪肉价格与猪周期的关系(元/Kg)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猪周期的简要概况情况如下:
截至2022年5月末,第四轮猪周期已持续了49个月,与以前相比,本轮猪周期上行周期仅有16个月,但涨幅却远大于以往,主要系受到非洲猪瘟、环保政策等影响,导致产能大幅下滑。
从22省市的平均生猪价格来看,此次猪周期的生猪价格从2019年初起快速上涨,并在2019年11月初达到周期最高点的40.98元/公斤。此后,猪价震荡下行。2021年以来,生猪价格快速下跌,从年初的35.41元/公斤下跌至2022年5月6日的14.99元/公斤,降幅达57.67%。
至2022年10月末,全国22省市平均生猪价格已回升至27.46元/千克,目前部分行业参与者认为行业已走出第四轮猪周期。
①“非洲猪瘟”情况简介:
“非洲猪瘟”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可影响所有年龄的猪,并引起出血热。非洲猪瘟有多种表现形式,最常见的是急性发病形式,相关致死率接近于100%。
根据我国农业部的介绍,“非洲猪瘟”病毒最早出现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1921年,“非洲猪瘟”在非洲肯尼亚首次被报告,追溯性研究发现1907年肯尼亚就出现过“非洲猪瘟”疫情。
最初,“非洲猪瘟”病毒的主要宿主是非洲野猪和疣猪,以吸食野猪血液为生的蜱虫成为传播媒介。因为成年野猪很少因感染而死,非洲猪瘟开始没有引起足够警惕。但后来在非洲从事养猪业的人们发现,家猪对这种病毒的抵抗力不如野猪,一旦感染,无论幼崽还是成年,都会出现内脏器官出血等症状,死亡率很高,并且传播特别迅速,养猪场损失惨重。
相当长时间内,撒哈拉沙漠阻挡了“非洲猪瘟”向北传播。但20世纪中叶后,随着各大洲人员贸易往来愈发频繁,该病毒开始在欧洲、美洲和亚洲蔓延。“非洲猪瘟”病毒能“全球旅行”的一个原因是,它能在非高温条件下长期存活,譬如在冷冻肉中可存活数年,在半熟肉及未经高温烧煮的火腿或香肠中存活约半年。2007年,“非洲猪瘟”传入高加索地区。当年6月,格鲁吉亚卫生部门首次报告发现“非洲猪瘟”,源头可能是流入境内的被污染猪肉制品。随后,俄罗斯、乌克兰等国也出现疫情。
2018年8月3日,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生一起生猪“非洲猪瘟”,这是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据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副主任黄保续介绍,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传入中国的“非洲猪瘟”病毒属基因Ⅱ型,与格鲁吉亚、俄罗斯、波兰公布的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为99.95%左右。
“非洲猪瘟”疫情从北方开始蔓延至南方,造成大量生猪死亡,生猪产能出现大幅下滑,对行业产生了重大冲击,最终造成猪肉价格剧烈波动。对比2018年7月的存栏量,截至2019年12月,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降幅已达到49.33%,能繁母猪的剧烈下降也导致生猪存栏量出现以往猪周期未有的剧烈波动,从而导致猪肉价格的大幅波动。
2011-2021年中国生猪存栏量现状分析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