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发布方: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全球及中国软性内窥镜市场竞争份额占比研究预测报告(2024)》
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专业权威编制服务机构(符合发改委印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中金企信国际咨询:集13年项目编制服务经验为各类项目立项、投融资、商业合作、贷款、批地、并购&合作、投资决策、产业规划、境外投资、战略规划、风险评估等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编制、设计、规划、咨询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项目实施落地、提升项目单位申报项目的通过效率。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相关报告推荐(2023-2024)
《2024-2030年软性内窥镜市场发展战略规划分析及投资规模前景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
《2024-2030年医用内窥镜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可行性预测报告》
《小巨人&单项冠军市场占有率:医用内窥镜行业全球及中国近三年市场占有率研究报告(2024版)》
《2024-2030年二氧化碳培养箱市场发展战略规划分析及投资规模前景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
《预计2025年中国体外诊断仪器市场规模将达到609.9亿人民币》
(1)医疗器械市场分析:受到老龄化加速的影响,全球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中金企信数据显示,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在2020年已经突破4,40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超过8,000亿美元,2020年到203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3%。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据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从2021年的8,438亿元人民币跃升至2022年的9,582亿元人民币,近7年复合增速约17.5%。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医疗器械企业仍呈现数量多、产业分散、整体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低的特点。目前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仍是国际跨国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医疗器械前沿技术被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掌握,高科技产品依赖进口,随着市场需求的提升、国家对医疗产业的扶持以及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发展带来的产业升级,医疗器械行业将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并逐渐实现进口替代的过程。
(2)医用内窥镜市场分析:随着内窥镜微创技术的普及和内窥镜工艺技术的提高,医用内窥镜的应用已覆盖消化内科、呼吸科、普外科、耳鼻喉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等科室,成为不可或缺的医用诊断和手术设备,也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中增长较快的产品之一。
①市场规模:近年来,全球内窥镜市场是医疗器械市场增长最快的板块之一。2021年全球内窥镜市场规模260亿美元左右,2017年-2021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99%。根据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内窥镜市场规模为250亿元左右,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600亿元。根据测算,2022年全球软镜市场规模约为89.6亿美元,预测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增长到161.0亿美元。受消化道早癌筛查普及的影响,国内的软镜市场维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数据,初步预计2021年我国软镜市场规模增加至62.9亿元,预计到2025年销售额将达到81.2亿元。我国软性内镜的发展受市场需求与内镜制造技术发展的双轮驱动,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②市场前景与市场空间:
软性内镜通过人体的自然腔道来完成检查、诊断和治疗,主要应用在消化道领域,如胃镜、肠镜等。软性内镜的发展受市场需求和内镜制造技术发展的双轮驱动,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A.消化系疾病高发,市场需求空间巨大: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数据,2021年我国公立医院消化系疾病出院人数为870.77万人,2012年至2021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1.62%,处于高发阶段。受饮食习惯、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国家。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2022年我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482.47万例,消化道肿瘤中的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的发病人数为124.35万人,占比25.77%。
中国男性癌症发病前十位中,消化道肿瘤结直肠癌、胃癌和食道癌分别位列第二位、第四位和第五位,占比分别为14.68%、11.77%和7.99%,累计发病人数72.18万人;中国女性癌症发病前十位中,消化道肿瘤结直肠癌、胃癌和食道癌分别位列第四位、第六位和第十位,占比分别为9.14%、4.89%和2.47%,累计发病人数37.80万人。
B.我国胃镜、结直肠镜开展率较低,增长空间较大:根据《2020中国消化内镜诊疗技术调查报告》统计,中国的上消化道内镜开展率、下消化道内镜开展率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不小的差距。
i.上消化道内镜开展率。通过对美国(2019年)、日本(2017年)和英国(2019年)每10万人胃镜开展率对比来看,日本的胃镜开展率最高,每10万人有10,231人。中国2019年的开展量已超过英国、接近美国,但与日本相比还差距较大。
数据整理: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ii.下消化道内镜开展率。通过对美国(2019年)、英国(2019年)、日本(2017年)、韩国(2013年)每10万人肠镜开展率对比来看,美国(2019年)的开展率最高,每10万人有4,331人开展,而中国(2019年)每10万仅942人开展,差距巨大。
数据整理: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C.肿瘤早诊早治渐成共识,释放内镜诊疗需求:消化系恶性肿瘤发展进程缓慢,早筛窗口期长、可行性强。行业共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消化道肿瘤筛查,通过早发现、早诊疗而提高疾病存活率,而内镜取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根据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2003年-2015年,我国胃癌相对生存率有所提升,从27.4%提升至35.1%,但仍然明显低于日本(80.1%)和韩国(75.4%)。开展胃癌筛查可显著提高人群胃癌早期病变检出率,改善患者预后,大幅提高患者生存率。民众对于胃癌及其筛查的认知程度低等现状制约着我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的效果与收益。我国目前已发布多部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相关的专家共识,为了推进我国胃癌筛查工作的规范化均质化和优质化,国家癌症中心成立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联合肿瘤学、消化内科学、内镜学、外科学、病理学、临床检验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管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2018年4月13日“国家消化道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计划”正式启动,据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数据,项目启动后计划争取每年筛查1,000万至2,000万人,并计划依托筛查在2030年实现我国胃肠道早癌诊断率提高到20%,胃肠道癌5年生存率提高至50%,开展消化道内窥镜肿瘤筛查进入黄金发展期,从而有利于软镜的普及与销售推广。
(3)软性内镜窥设备创新满足临床术式的需求:近年来,消化内镜下的微创外科手术术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的微创外科手术结合了医学影像系统与先进医疗器械,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中风险和术后并发症风险低等优势。
内镜下消化道肿瘤切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首先使用内镜息肉切除术来治疗有蒂或亚蒂的早期胃癌。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了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通过在病变下方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抓钳提起病变组织,经内镜孔道插入圈套器后切除病变组织。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在EMR基础上创造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并应用适用于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间质瘤及结肠早期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过多年的发展,EMR、ESD已逐渐成为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策略。另外,内镜粘膜下肿瘤挖除术(ESE)、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POEM)、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ERAT)、胃肠镜下全层切除术(EFR)等临床新术式也方兴未艾,临床术式的创新对内镜提出了更高的性能和技术要求。上述内镜下微创手术的兴起与普及,对软性内窥镜尤其是软性消化内镜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市场需求基础。
(4)软性内窥镜图像超高清化:内窥镜图像分辨率决定了内窥镜成像的清晰度,是保障临床疾病筛查检出率和准确率的关键。得益于半导体基础工业的快速发展,具备体积和性能优势的CMOS图像处理芯片被内窥镜设备制造商更多地应用于内窥镜图像设备。制造商基于CMOS图像处理芯片开发高清图像算法,加速推动内窥镜图像的高清化发展。
(3)与3D软性内镜、AI诊疗、机器人等新技术相融合:随着计算机、大数据、精密仪器等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内窥镜技术正在与其他新兴技术相互融合,衍生出具有更加强大附加功能的内窥镜产品,如3D软性内镜,可以提高临床医生对体内组织和器官的细节感知;借助计算机辅助识别的AI诊断系统,可在医生经验的基础上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保障诊断的正确率;借助机器人动作精确、稳定的特性,可使内窥镜手术更具安全性、准确性和便利性,大大减轻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