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发布方: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全球及中国维生素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规划指导可行性预测报告(2024版)》
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专业权威编制服务机构(符合发改委印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中金企信国际咨询:集13年项目编制服务经验为各类项目立项、投融资、商业合作、贷款、批地、并购&合作、投资决策、产业规划、境外投资、战略规划、风险评估等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编制、设计、规划、咨询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项目实施落地、提升项目单位申报项目的通过效率。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相关报告推荐(2023-2024)
《维生素行业市场占有率认证报告(2024)-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申报》
《2023-2030年顺酐及顺酐衍生物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及重点品牌市场占有率评估预测报告》
《2024-2029年生物酶市场发展格局分析及投资规模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
《2024-2029年有机颜料行业全产业结构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
《2024-2029年酶市场全景监测调研及发展策略研究预测报告》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生物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类物质在体内既不是构成身体组织的原料,也不是能量的来源,而是一类调节物质,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1.维生素行业概述
根据物理性质,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等)和水溶性维生素(如B1、B6、生物素、叶酸、B5等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等)两大类,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而不易溶于有机溶剂,吸收后体内储存很少,多通过尿液排出;脂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易溶于水,可随脂肪为人体吸收并在体内储积,排泄率不高。
维生素主要用于医药、食品、饲料等下游领域。由于缺乏某种维生素会导致相关疾病,因此维生素最早被直接应用于医药领域。随着人类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和对蛋白质、肉制品需求不断增加,食品加工和动物饲养的工业化程度大幅提升,维生素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等领域,以满足人和动物的健康生长。随着科技的发展,维生素被应用于越来越多其他工业领域,例如维生素被作为营养素应用于生物技术行业的微生物培养液,也作为中间体应用于香精香料、原料药等相关下游衍生物的生产。
从获取方式上看,维生素可分为天然制品和化学合成品。由于天然维生素受原料和提取技术的限制,产量低、价格高,因此化学合成居主导地位,占维生素总产量的80%左右。维生素行业各细分品种中,维生素B族、维生素E、维生素C和维生素A市场份额最大,分别为33%、30%、21%和13%,其他维生素市场份额较小,总占比仅3%。
数据整理: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2.维生素市场发展现状
维生素作为生物体内必需的一大类营养素,是人类及动物永久性的消费品。几十年来,国际市场对维生素的需求一直在稳定增长,现在维生素已经成为动物饲料的必备添加剂,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药品和膳食补充剂。
全球维生素市场经过不断地分化和整合,基本形成国外的帝斯曼、巴斯夫和中国企业三足鼎立的竞争态势,形成了集中度较高的市场格局。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少数能生产全部维生素种类的国家之一。
我国作为维生素的主要生产国,近年来,虽然个别年份产量略有下滑,但我国维生素的总体产量呈增长趋势。维生素价格主要由供需决定,而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且稳中有升,因而决定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在于供给。从过去十年的市场价格波动情况来看,市场供需存在相对平衡的状态,长期内可以维持市场均衡价格。但由于环保因素(如工业园区政策、环保例行检查、工厂停产检修等)或工厂着火、爆炸等安全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供给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供需关系变化,进而市场价格随之波动,对我国维生素产品的整体市场价值也有较大影响。
根据中金企信数据统计,2018年中国维生素产量为33.4万吨,同比增长5.0%,产量增长主要来自于维生素E和B3,2019年中国维生素产量为33.2万吨,同比下降0.5%,产量下降主要来自于维生素E、B3和B5,2020年中国维生素产量约35.9万吨,同比增长8.0%,占全球产量的78.4%,产量增长主要来自于维生素C和B5,维生素市场的产量整体稳中趋涨。
2016-2018年,维生素市场价格上涨,主要系2016年国外工厂爆炸、2017年国内环保、安全生产等政策收紧,导致供给端紧张,维生素价格上升。由于价格上涨,产品利润回报高,刺激行业投资增加,维生素产品产能扩张,新的市场参与者加入导致竞争格局分化,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2018年因价格大幅上涨,中国维生素市场价值达到45亿美元。2019年随着市场恢复、供需平衡,市场价值回调至34.8亿美元。2020年中国维生素市场价值约37.0亿美元,长期来看市场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
我国不仅是维生素产品的主要生产国,也是维生素产品的主要出口国。近年来,我国维生素产品出口量整体与中国维生素市场呈类似的稳定增长趋势。根据中金企信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出口维生素25.2万吨,同比增长3.7%,出口金额33.8亿美元,同比增长7.5%;2019年,我国出口维生素25.1万吨,同比基本持平;出口金额26.3亿美元,同比下降22.3%。2020年我国维生素出口约28.1万吨,同比增长12.2%,出口金额约29.0亿美元,同比增长10.4%。
3.维生素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维生素的工业化生产始于1934年的瑞士罗氏,瑞士罗氏曾经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生产厂家。经过长期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培育,瑞士罗氏、德国巴斯夫等维生素国际巨头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结成“维生素卡特尔联盟”,逐渐垄断了国际市场。但是,“维生素卡特尔联盟”触发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反垄断调查,最终导致该联盟的终结,并迫使罗氏将该业务出售给荷兰帝斯曼。
在此背景下,随着维生素原有生产专利的到期和九十年代中国精细化工行业的兴起,中国企业开始进入维生素及其中间体的制造领域,凭借成本优势成为对全球维生素客户更加友好的供应商;另一方面,鉴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环保持续严格监管、打击垄断价格操纵等原因,国外生产企业相继退出或关停维生素产能,导致全球维生素产能中心逐渐向中国转移,中国企业的维生素技术能力不断积累,技术优势不断建立。
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维生素行业的竞争格局经过几次重大整合和产业链转移,形成了中国企业、帝斯曼、巴斯夫三足鼎立的局面。
中国企业掌握了所有单体维生素的生产能力,借助技术和成本优势,呈现了多家企业在各自品种上建立全球领先优势的局面。目前,除维生素E(帝斯曼)、维生素A(帝斯曼、巴斯夫)、维生素B2(帝斯曼)以外,其他维生素单体品种都呈现出由几家中国企业共同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的局面,并且中国企业在单体维生素产品的生产成本、产能规模上具有显著的全球竞争力。未来,随着越来越多新技术、新产能的进入,中国企业将在维生素行业进一步强化竞争优势。
帝斯曼作为全球维生素和动物营养龙头,一方面凭借下游应用技术的丰厚积累成为全球最大的饲料多维和预混料厂商,并且在高端的医药级、食品级产品上具有显著的品牌优势和市场地位,因此在上游单体维生素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承接罗氏的产能,帝斯曼掌握了大多数维生素品种的产能。目前,在维生素A、维生素B2等单体维生素上,帝斯曼是全球主要生产商,并且通过对原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的收购和对能特科技有限公司的重组,帝斯曼掌握了全球领先的维生素C、维生素E的产能。
巴斯夫作为全球领先的化工巨头和长期以来的维生素巨头,历史上在多个单体维生素领域具有优势。目前,巴斯夫凭借全球最大的维生素A中间体柠檬醛的产能,是全球主要的维生素A制造商。
4.维生素行业发展有利因素
1)我国维生素市场空间广阔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维生素整体消费水平较低,人均消费量明显不及美国、法国、日本等维生素使用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我国人均维生素消费量仍有很大上升空间,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都为我国维生素市场发展提供了机遇。
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也将导致包括维生素在内的药品和保健品消费需求的大幅提升。《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9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已达1.76亿,占人口总数的12.6%。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扩大药品、保健品的生产,亦为维生素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2)我国维生素产品受到国际市场认可
我国作为全球维生素的主要生产国,近年来维生素出口量也整体呈现增长趋势。我国维生素产品出口量的增长源于国际市场对我国维生素产品质量和价格的认可。国际市场对维生素产品的巨大需求促进了我国维生素产品的出口,并进一步促进了维生素产业的发展。
3)国内原料药品质提升并获国际市场认可
国内新版GMP使中国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质量管理方面与国际接轨。随着国内药政法规的健全和飞行检查的常态化,国内原料药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也日益受到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国际市场的认可。虽然我国维生素原料药生产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在个别细分领域,其生产工艺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将促进国内维生素生产企业医药级维生素的出口。
4)我国维生素企业具有成本优势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维生素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我国维生素生产企业产品具有成本优势。同时,由于我国维生素企业生产工艺的改进以及生产过程中收率的提高,也降低了维生素产品的生产成本。成本优势是我国维生素行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