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要协调发展 不能再扎堆拼低端
日前,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提出,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十三五”时期要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研究报告网(www.gtdcbgw.com www.bjzjqx.com www.chinabgw.net )最新公布《2016-2021年仿人机器人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 提供项目各领域产品的行业研究报告、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报告、调查报告、项目可行性报告、专项调研等市场咨询服务。
占领高端应当是机器人产业发展最为核心的内容。如果不能在高端机器人方面有所突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机器人产业在我国起步并不早,但是,由于有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的依托,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当快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达到32996台(含外资品牌),同比增长21.7%。其中,自主品牌机器人产销量为22257台,同比增长31.3%。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1497台,同比增长了19.9%。
但是,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似乎并没有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拼数量、拼规模,不讲质量与效率的发展模式,更多的机器人企业,都扎堆在低端领域,在低端恶性竞争,而没有能够出现在高端和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领域,形成了低端竞争过度、产能相对过剩,高端依赖进口、产能严重不足的格局。如果不加以改变,光伏、风电等行业的发展老路又会在机器人产业重现,不仅不能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能对“中国制造2025”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反而会带来资源的损失、投资的浪费,造成市场供求关系的扭曲和供需矛盾的加剧。
中国在经历了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以后,维持低端制造、劳动力红利、资源消耗等优势的条件已经不具备,有些甚至已经成为了竞争过程中的劣势。为什么会出现供需矛盾十分尖锐的问题,为什么要对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多数行业都是低端领域扎堆竞争、高端领域无人问津。
也正因为如此,必须从机器人产业开始,把目光盯得更远些,把标杆放得更高些,更加注重高端制造、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等方面。首先,必须严格按照《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所提出要求,把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高端制造等方面,力争从起步起,就抢占高端领域,避免在低端领域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