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购热线(免长途费) 010-63858100

当前位置:首页>市场调查 >市场地位认证

市场地位认证

中国信息化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综述

中国信息化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综述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国统调查报告网(www.gtdcbgw.com  www.bjzjqx.com  www.chinabgw.net )最新公布《2016-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体系结构与发展研究报告》 提供项目各领域产品的行业研究报告、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报告、调查报告、项目可行性报告、专项调研等市场咨询服务。更多市场调查咨询请与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www.gtdcbgw.com  www.bjzjqx.com  www.chinabgw.net)联系。

中国信息化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综述
概述:
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完善并修订了其经济成长理论,形成了6阶段理论,即经济发展分为:
1“传统社会”阶段: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农业居于首位
2 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过渡的时期,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工、农业中发生作用
3 起飞”阶段:即经济史上的产业革命的早期,即工业化开始阶段,新的技术在工、农业中得到推广和应用,投资率显著上升,工业中主导部门迅速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
4 向“成熟”发展的阶段:现代科学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经济持续增长,投资扩大,新工业部门迅速发展,国际贸易迅速增加。一般从“起飞”到成熟阶段,大约要经过60年左右
5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主导部门转到耐用消费品生产方面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主导部门是服务业与环境改造事业
依据此6阶段理论,中国当前正处于第四阶段,即向成熟阶段发展阶段,同时第五、第六阶段也露出部分发展苗头。而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已发展至第六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按照城市化率划分的城市经济发展4阶段论,即城市化起步(城市化率<30%)、城市化中期(城市化率30%-60%)、城市化后期(城市化率60-80%)、城市化终期(城市化率80%-100%),中国当前处于城市化中期,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发展的主题是城市经济良性增长、城市物理尺寸扩大、城市的区域化协作、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等。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诺兰(Richard.L.Nolan)诺兰的信息化6阶段模型,中国信息化处于中后期,即第四、第五阶段。
1 初始阶段:初始的局部计算应用,如报表、开票;
2 扩展阶段:单机版应用增加,计算机代替手工;
3 控制阶段:开始注重规划,网络版单项应用增加;
4 集成阶段:开始统一技术平台,进行一体化集成,消除部门间壁垒);
5 数据管理阶段:统一规划组织内的信息资源,开始全面的数据综合利用;
6 成熟阶段:全面整合内外部资源,形成完整的信息管理、辅助决策。
信息化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个城市信息产业发展的水平会促进本地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会为本地的信息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促进本地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且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工业化。
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发展、信息化发展进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信息化领先于城市化半拍、城市化领先于经济发展半拍。这印证了城市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印证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作用与前景:
信息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与投入要素,信息资源具有可再生性,而其他生产要素入资本、土地、劳动力等具有枯竭或环境破坏等属性。信息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力远高于资本、劳动要素,同时信息化具有的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等,其对城市化的作用要远高于其他传统生产要素。
信息化可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与质量,促进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是并进的,所以通过信息化提高管理及生产效率与效益、优化决策、带动产业升级等价值与作用更加显著。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把城市经济发展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城市的传统特色经济,以工业化和传统经济来促进和支撑信息化,使城市经济发展与信息化互为依托、整体推进,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
城市信息化可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过去通常取决于当地资源、规模效应和营运成本等要素,但这种传统经济模式越来越显示其不能适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一个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涉及到它的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公众的人文素质与生活质量,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例如,浙江省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城市,近年来大力发展“零资源经济”,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木材市场、五金市场和皮货市场等,这实际上反映出了浙江各县市利用国内相对领先的信息能力,调配和使用外部的信息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水平。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城市内部传统制造业的水平,对经济落后地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开展信息化将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
信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信息化以新的价值观、社会观、经济观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社会的深刻变化。首先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上,不再是单纯的、短期的经济利益驱动,而表现为全面的、长期的、持续的知识利益驱动。其次,信息化是城市与全球沟通的桥梁,是贸易、投资、资本和人才流动、技术转移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将给社会文化、生产和生活模式、社会发展方式等社会构架带来全面变化。再次,信息化将极大地促
进城市对信息的产生、交流、释放和传递的有序化、高效化,带动了城市经济制度的规范和完善,提高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综合竞争能力,这对于消除城市内的城市间的发展不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信息化对于城市特色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化强化了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科技、市场、动态经济信息等的传播和交流,使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与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生产要素不再仅仅是资本、规模、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原材料,而是知识。城市经济的增长方式将逐步依赖于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不是传统的生产要素。知识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不再是社会经济的辅助性因素,而是带动城市特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它改变了城市传统经济中对资本注入的依赖,可以缓解资金紧缺的矛盾;同时,它确立了人才和知识在城市的新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可以促使大批高素质人才向新经济结构的城市汇聚,迅速改变城市的人才和生产者结构,知识型劳动者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渗透可以为夕阳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跃升为朝阳产业,并且推动城市传统特色经济不断升级换代。信息化与城市经济的紧密结合增加了城市与外界的交流,把城市特色经济融入全球性经济构架之中,促进城市经济的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加强了城市内的协调作用,通过各种专业网络平台将众多的中小企业联成网络、整合市场,一方面发挥了整合后的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拥有小企业机动灵活的运行机制,从而使城市特色经济劣势在信息化的作用下转化成为竞争优势。这样既提升和加强了传统特色经济产业,又将城市特色经济与整体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城市的特色经济在信息化过程中能够生存并得到快速发展。
制造有形产品的整个环节包括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当企业扩大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将进入规模不经济的状态。而软件产品属于无形产品,其研发成果就是开发出一套产品,生产过程实际上是简单的复制过程。软件企业的规模是指营销规模,而营销成本和售后服务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信息化能为软件企业提供发展的机会,并把市场空间拓展到周边城市,从而达到共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龙头,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但表现在信息产业本身,还表现在信息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
信息化加快了城市内知识积累的速度,增强了报酬递增的强度。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根本,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根本是知识的积累。因此,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和城市内知识积累的速度成正比的。
信息化会促进政府、企业等的体制改革,减少交易成本,为经济发展营造出一个创新的空间。在企业层面上,信息技术的采用使得企业内部管理发生质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信息化可以消除时间和空间障碍,实现实时监控、集中管理;另一方面表现为把不同职能间的自我约束转化为由信息技术进行强制约束,这种集“集权+分权+自律”的管理体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环境。在政府层面上,信息化对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业监管力度等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信息化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只有认真分析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信息化规划,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抓住机遇,不断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的高级形式,对推动城市发展的作用将是巨大的,促进解决城市发展当前面临的问题,实现城市未来发展的阶段性任务(环保、规模、人文、和谐等)。根据前面的分析,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信息化,其对城市乃至整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与贡献将远高于资本、土地、劳动力。当前中国信息化处于第4、5阶段,主要任务是集成与数据管理,这也是智慧城市初期的主要任务。而智慧城市进入高级阶段时,也意味着中国以城市为先导将进入信息化最高级阶段:成熟阶段。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的内外部资源整合、完整的信息管理、有效的辅助决策,这也是智慧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同时也将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中国经济与城市发展上的终极归宿:实现高度的城市化,先进的技术/资本/管理理念深入地应用到社会活动的各个层面,消费与服务业高度发达,人与自然较为和谐地发展。

联系方式

订购热线(免长途费):400 1050 986
电    话:010-63858100
传   真:010-63859133
咨询热线(24小时):13701248356
邮   箱:zqxgj2009@163.com

网站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