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加工行业走出困局须立足于创新变革
我国的钛工业经历了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钛生产和消费市场。但是随着企业在低端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打价格战和打消耗战,市场利润空间被急剧压缩,导致低端钛产品严重过剩。这给一些企业造成了致命的冲击和伤害,也严重影响了企业和个人的投资热情。再加之近几年来,市场需求持续低迷,行业发展徘徊不前,许多钛加工企业游走在亏损和停产的边缘。这种只重规模,不重质量的发展道路,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钛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面对此情此景,钛加工企业须立足于创新变革才能走出生存困境。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报告网(www.gtdcbgw.com www.bjzjqx.com www.chinabgw.net )最新公布《2016-2021年中国钛加工行业市场研究及投资战略预测报告》 提供项目各领域产品的行业研究报告、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报告、调查报告、项目可行性报告、专项调研等市场咨询服务。更多咨询与相关报告请登录我司网站进行查询:www.gtdcbgw.com www.bjzjqx.com www.chinabgw.net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去产能”被列为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面对行业发展现状,“去产能”破解发展难题被提上议事日程。怎样推动钛行业企业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促进企业兼并整合,真正实现钛加工企业“凤凰涅盘”?对此,引发了笔者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钛行业“去产能”能不能快刀斩乱麻?
李克强总理说:“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长期叠加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指标日益提高,这些变化都要求我们必须下决心化解过剩产能。”“化解过剩产能,要以‘壮士断腕’精神。”这些表述,都表明中央“去产能”的决心。但是我们也要冷静的思考一下,过剩产能谁来界定,怎样界定?是政府部门、银行、行业管理者,还是资产管理者?也就是规矩谁来定?
我们不妨先来温习一下“去产能”的定义,为了解决产品供过于求引起产品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寻求对生产设备及产品进行转型升级的方法。钛行业市场在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国内庞大的钛行业销售市场,从2012年开始,国内高能耗、高污染的海绵钛加工、钛白粉制造企业,由于产品供大于求,加上市场需求持续疲软,许多企业相继出现了关停并转的现象。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许多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或者已经成为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这些企业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钛行业的健康发展。“去产能”很大一部分就是要剔除这些不适应市场发展,已经没有发展前景的“僵尸企业”。就笔者拙见,这些企业的筛选和界定需要很长时间,绝对不能简单地、随意地,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来解决,同时,也不能搞一刀切。“去产能”将不是一蹴而就,将会经历一个缓慢的、艰苦的、繁杂的过程。
思考二,钛行业“去产能”将会从那些企业开始?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的数据,就海绵钛产量而言,2014年中国海绵钛产能达到15万吨,到2015年实际产能8.8万吨左右,大幅降低了50%左右。2015年实际海绵钛的产量为6.2万吨,实际销售量5.8万吨,从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海绵钛产能严重过剩。国内市场对普通海绵钛需求下降以及钛产品的结构性过剩,直接导致许多从事钛初级加工的海绵钛企业,减产甚至是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