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型升级 提升“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由于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更需要政府的重点关注、扶持,需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政策手段,更需要多研究、善选择、讲实效。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报告网(www.gtdcbgw.com www.bjzjqx.com www.chinabgw.net )最新公布《2016-2021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竞争策略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提供项目各领域产品的行业研究报告、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报告、调查报告、项目可行性报告、专项调研等市场咨询服务。更多咨询与相关报告请登录我司网站进行查询:www.gtdcbgw.com www.bjzjqx.com www.chinabgw.net
发展思路
《指导意见》的总体思路是以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以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平台为抓手,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未来一段时期,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坚持创新驱动,激发转型新动能。
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核心。互联网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推动制造业创新主体高效互动、产品快速迭代、模式深刻变革、用户深度参与,制造业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载体、新模式不断涌现,助推制造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二是坚持融合发展,催生制造新模式。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可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独立完整、规模庞大以及我国互联网应用创新活跃、产业规模领先、人才资本聚集的双优势,推动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在发展理念、技术产业、生产体系、业务模式等方面全面融合,催生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制造新模式。
三是坚持分业施策,培育竞争新优势。国内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有些处于工业2.0阶段需补课,有些处于工业3.0阶段待普及,有些处于工业4.0阶段可示范,这在全球工业大国中是非常少见的,这对于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提出非常大的挑战,需要针对不同行业、企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水平差异,提出精准政策体系,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四是坚持企业主体,构筑发展新环境。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制造是关键环节、制造业是主战场、制造企业是主力军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政府主要是在营造政策环境、提供公共服务、制定和实施标准等方面加强保障,形成公平有序的融合发展新环境。
主要目标
《指导意见》提出了2018年的近期目标和2025年的中长期目标,同时,在具体目标设置上采用了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相结合的方式。
到2018年是“打基础”阶段,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0%,相比2015年年底,工业云企业用户翻一番,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12%,库存周转率提高25%,能源利用率提高5%。制造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来源,形成一批示范引领效应较强的制造新模式,初步形成跨界融合的制造业新生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成为巩固制造业大国地位、加快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核心驱动力。
到2025年是“上台阶”阶段,力争实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体系基本完备,融合发展新模式广泛普及,新型制造体系基本形成,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
2009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了全国59个细分行业、5.5万家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指导意见》以上述企业为样本测算出了2018年的具体指标(具体测算依据见下表格)。
主要任务
《指导意见》的主要任务包括打造两个平台、培育三个模式、提升三个能力。
打造两个平台打造两个平台,即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营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双创”新生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制造业是“双创”的主战场,大型制造企业是“双创”的主力军,大企业“双创”平台是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大企业规模大、资源多、行业影响力强,既是创业创新的资源金矿,也是创业创新的排头兵。大企业建立的面向行业的开放式“双创”平台,是技术攻关、创业孵化、投融资和人才培养的高地,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海尔集团建立开放创新平台(HOPE),聚集了10多万家创新资源,实现与全球专家、用户、发烧友的实时互动,大幅提升了产品研发效率。航天科工集团构建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制造与服务相结合、创业与创新相结合”为特征的航天云网生态系统,为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用户提供云制造、创新创业、工业品商城、公共服务和生态系统配套等服务,目前平台注册用户数已突破10万。
培育三个模式培育三个模式,即支持鼓励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跨界合作、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网络化生产新模式,增强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和转型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