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购热线(免长途费) 010-63858100

当前位置:首页>市场调查 >市场地位认证

市场地位认证

需求低增长 煤炭工业厘清发展思路

需求低增长 煤炭工业厘清发展思路


 记者日前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获悉,“十三五”时期,我国煤炭需求将低速增长并保持较大规模。对于煤炭行业将面临的发展趋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表示,煤炭行业在发展模式、动力、目标等方面将呈现五大变化,应围绕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消化过剩、提高效益的思路提升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报告网(www.gtdcbgw.com  www.bjzjqx.com  www.chinabgw.net )最新公布《2016-2021年中国煤炭输送带产业发展前景及供需格局预测报告》 提供项目各领域产品的行业研究报告、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报告、调查报告、项目可行性报告、专项调研等市场咨询服务。更多咨询与相关报告请登录我司网站进行查询:www.gtdcbgw.com  www.bjzjqx.com  www.chinabgw.net

  增长空间收窄
  对于“十三五”期间,全国煤炭行业将呈现出的五大变化,王显政解释道,一是发展阶段由持续高速增长进入需求增速放缓期、过剩产能和库存消化期、环境制约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四期并存”的发展阶段;二是发展模式由数量速度粗放型转向质量效益集约型;三是发展目标从追求扩大产能、保障供给为主转为优化存量、控制增量、消化过剩、淘汰落后为主;四是发展动力由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损害、高投入、劳动密集型增长转向资源消耗少、环境损害小、人才技术密集、创新驱动型发展;五是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化解过剩产能、推进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在王显政看来,“十三五”期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非化石能源比重上升,煤炭需求增长空间收窄,行业发展理念创新不足,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路径不清晰,环境制约不断强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煤炭工业协会认为,当前煤炭行业供需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受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变化、生态环境约束等因素影响,煤炭需求增速放缓;另一方面,近10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增,与消费需求相比,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针对以上问题,煤炭工业协会指出,“十三五”时期,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将成为煤炭业发展的主旋律。围绕煤炭安全绿色开采、智能矿山建设、煤炭清洁利用和高效转化,煤炭行业将开展八大关键技术攻关,分别为煤炭绿色开发技术、隐蔽致灾因素智能精细探查及治理技术、智能化、无人化安全采掘技术、煤矿应急救援快速救灾技术、低阶煤提质利用技术、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利用技术、燃煤排放污染物一体化控制技术和煤、油共炼技术。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中国工业报记者从中国煤炭学会了解到,“十三五”期间,煤炭行业发展的目标为:到2020年,煤炭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核心关键技术实现突破,绿色低碳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成效,建成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煤炭行业科技体系,支撑引领产业升级发展。
  具体表现在,大型煤机、露天开采装备、洗选加工设备与煤化工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控制系统实现国产化,逐步实现整机装备高端化,推动重大成套技术与装备出口;攻克智能矿山核心技术难题,煤炭生产主要环节实现智能化控制;煤矿安全管理和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应急救援体系更加健全,煤矿职业健康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安全绿色开采、清洁高效利用、煤炭高效转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实现重大突破。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煤炭工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围绕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推广研发闭坑环境下的生态环境恢复、废弃矿井的资源利用等技术,为煤矿退出提供技术保障;推动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大“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应用,创造新供给,培育新业态。
  坚持协调发展
  王显政指出,“十三五”时期煤炭行业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为主线,围绕理念创新、模式转变、动力转换,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行业的发展方向。
  坚持创新发展,深入研究煤炭转型升级的路径问题。煤炭行业要深入研究由数量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转变,由传统的机械化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中的观念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等问题。要深入研究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消费结构带来的新变化、新特点,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行业发展新优势。
  坚持协调发展,深入研究煤炭资源科学开发与上下游产业共赢发展问题。深入研究资源科学开发与优化布局问题,构建煤炭资源梯级开发、梯级利用格局。深入研究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与消费峰值问题,促进煤炭市场平稳运行。通过重组淘汰一批、联合壮大一批、煤电联营提升一批,提高产业集中度。

联系方式

订购热线(免长途费):400 1050 986
电    话:010-63858100
传   真:010-63859133
咨询热线(24小时):13701248356
邮   箱:zqxgj2009@163.com

网站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