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看不见的污染” 需要看得见的治理
日前国务院正式向社会公开《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首次提出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工作目标。鉴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等特点,治理这种看不见的污染关键是看见不仅决策者、实施者、研究者要看见,监督者(包括媒体、民众)更要看见。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报告网(www.gtdcbgw.com www.bjzjqx.com www.chinabgw.net )最新公布《2016-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 提供项目各领域产品的行业研究报告、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报告、调查报告、项目可行性报告、专项调研等市场咨询服务。更多咨询与相关报告请登录我司网站进行查询:www.gtdcbgw.com www.bjzjqx.com www.chinabgw.net
我国向污染问题发起总攻。继大气十条、水十条分别于2013年、2015年发布实施后,日前国务院正式向社会公开《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土十条)。土十条首次提出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工作目标。
虽说向土壤污染宣战的号角已吹响,但落实情况还有待观察。从大气十条实施情况来看问题仍不少,比如部分企业直排偷排严重、部分地方篡改监测数据等。因此,落实土十条要吸取之前的教训。鉴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等特点,内人资深人士认为治理这种看不见的污染关键是看见不仅决策者、实施者、研究者要看见,监督者(包括媒体、民众)更要看见。
究竟该看见什么?无疑,最需要看见的是土壤污染实情。也就是说,既要调查公开全国土壤污染总体情况,又要披露每个地方土壤污染的情况,争取让公众对自己脚下的土壤真相有所了解,比如土壤有没有被污染,若被污染,污染源又是什么,对人体健康有何损害等这是土壤污染防治的前提,只有详细准确调查公开相关信息,才能让下一步的预防、治理、监督有的放矢。
希望有关部门以后主动公开相关信息,以便决策者决策、监督者监督。尽管2005年至2013年,有关部门开展过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但调查的精度尚难满足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因此,污染调查与信息公开应成为治理第一枪,要打响。
土十条第十条中就提出推进信息公开。这样的部署十分必要。要想调查不走样、信息公开不打折,既要公开调查的方式方法、调查责任人,又要公开调查过程、详细结果,让信息公开不留死角。如果存在弄虚作假现象,必须要严厉追责。
此外,还需要看见各级财政对于土壤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情况,尽管土十条中明确提出加大财政投入,但未出现量化指标,这还需要各级政府尽快明确。再如,《土壤污染防治法》何时出台,也应该明确具体时间表。还有人指出,追责的具体措施是什么?终身追责究竟怎么追?这些都需要明确下来!总之,凡是公众关心的问题,都应该让公众看见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