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垃圾处理行业发展概述及市场竞争趋势
垃圾处理产业是以垃圾为处理对象的事业体的集合。这里,垃圾是泛指,包括原生垃圾、分类垃圾和垃圾衍生品;所谓“以垃圾为处理对象”包含将垃圾作为直接处理对象(原材料)和间接处理对象两重意思。垃圾处理产业涉及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的垃圾的处理,涉及有用垃圾的加工处理和无用垃圾的处置,涉及垃圾衍生品的开发利用,不仅包括现有垃圾的处理,还包括源头垃圾性质和产量的控制。生活垃圾处置产业链分为三个环节。上游为源头分类;中游为环卫,包括收集清运、中转和运输处理三个环节;下游为垃圾处置,包括焚烧、填埋、堆肥和回收利用。垃圾处理产业的产品主要有三大类:物质资源、环境资源和垃圾处理服务。物质资源的初生态就是未经处理或加工的回收物质,高级形态是二次原料(包括二次能源)。环境资源主要指自然、人文和生态环境的环境容量资源,垃圾处理产业通过对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处理减少了排入环境的污染物量,亦即减少了对环境容量的占用,为生产和消费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垃圾处理服务由包括解决公众投诉在内的管理和作业等一系列活动组成,垃圾处理产业通过提供垃圾处理服务带给公众良好环境的享受。
生活垃圾处理专指日常生活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以及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的处理,包括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清扫、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处理、处置及相关管理活动。生活垃圾具有产生量大、成分复杂,含有大量有机质,容易滋生大量细菌及散发恶臭等特点。其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煤灰、厨渣、果皮、塑料、落叶、织物、木材、玻璃、陶瓷、皮革和纸张以及少量的电池、药用包装材料铝箔、SP复合膜/袋、橡胶等。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其中生活垃圾产生量约4亿吨,建设垃圾5亿吨左右,此外,还有餐厨垃圾1000万吨左右,中国的垃圾总量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生活垃圾还在以每年5%-8%左右的速度递增。垃圾围城正在给中国的城市敲响了警钟。 在大量的生活垃圾之中,由于我国居民饮食习惯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中往往有较高比例的厨余果皮类垃圾,多数城市的厨余垃圾占总量的60%以上,尤其是在夏季该比例进一步升高,这也是造成我国许多地区城市生活垃圾水份高、热值低的重要原因,不利于后续垃圾回收焚烧效果。 虽然我国很早就提出了垃圾分类,但从实施力度看,2019年是垃圾分类的“元年”。2000年6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首次提出八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2018年6月,习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做出重要指示;2019年6月,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通知》,通知指出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19年7月1日,上海迎来垃圾分类全面实行,成为我国第一个强制实行垃圾分类的城市。预计到2025年,生活垃圾分类的运营市场规模将达到234亿元/年,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的运营市场规模将达到943亿元/年。“十三五”规划指导下,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将翻倍。根据《“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总投资约 1924 亿元,生活垃圾焚烧比例将由 2015 年的 28.6%提升至 2020 年的 50%,日焚烧能力将由 2015 年的 23 万吨/日提升至 2020 年的 70 万吨/日,绝对数值超过翻倍增长。中国环卫行业市场化进程处于加速中,新进入者众多,行业较为分散。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国垃圾处理行业市场监测及投资环境评估预测报告》 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参与环卫市场化项目争夺的环卫企业从5000家涨到了10000家,参与主体大幅扩增导致行业集中度未出现增长,CR10维持在20%左右。2018年前10家环卫龙头在手的年化运营服务金额为225亿元,以20%集中度计算,则2018年环卫运营市场服务金额为1100亿元/年。2018年环卫运营项目合同总金额排名前五的公司分别为北京环境、启迪桑德、玉禾田、中联重科和中环洁。城市生活垃圾量持续增长,垃圾焚烧占有率快速提升。我国城市垃圾清运量由 2010 年的 1.58 亿吨上升到 2015 年的 1.91 亿吨,年均复合增速 3.9%,2017 年起已达到 2 亿吨以上。同时焚烧无害化处理逐渐得到推广,垃圾焚烧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的比例从 2010 年的 19%增长到 2015 年的 34%。垃圾焚烧发电行业2019-2020年提速,新增投资过千亿。2009-2013年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经历了“跑马圈地”的扩容高峰,年复合增速25.2%;其后,2014-2018年下了一个台阶,复合增速为15.8%。 特别是2019年,上海市率先发布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垃圾分类进入了强制时代。在政策的指导下和社会环境形势的驱动下,根据城乡实际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分类收运方法,有效解决现行城乡生活垃圾混合收集清运的单一模式,形成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格局,进一步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主旋律,因此,我国垃圾分类行业将在良好的政治局面下,迎来市场的开端。 随着我国对于环保的重视,垃圾处理成为国内越来越重要的治理方向之一,垃圾处理行业市场规模也将不断提升,预计到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5125.4亿元。其中,利用辐射技术对环境废物进行辐射处理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但是在我国辐照处理垃圾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核技术在民用领域的越来越深入,预计未来在垃圾处理方面,这个细分领域也将迎来快速发展,辐照垃圾处理市场空间广阔,有望在未来几年引来成为增速最快的子行业之一。总的来说,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大幅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有了较大提升,城市环境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但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同,部分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水平较低,垃圾处理设施的修建没有跟上步伐,使得垃圾清运和处理量跟不上垃圾产生的速度,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垃圾侵占城市用地问题普遍,地下水源受到污染,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有的城市为了解决“垃圾围城”问题,不得不把垃圾转移到较为偏远的地区,导致农村和城乡结合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因此,社会急需要对于生活垃圾资源化,如此不仅能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还能变废为宝,产生经济效益。
高科技正在进人垃圾产业,如现代化机械用于垃圾分选,生物工程用于填埋场建设可大幅度降低渗滤液浓度,热物理传热技术改进垃圾焚烧发电系统可提高垃圾焚烧产电能力一倍以上,生物技术用于垃圾制肥可提高制肥效率和质量,现代化信息系统用于垃圾综合管理系统等等。未来,垃圾焚烧将逐渐成为我国垃圾处理的主流方式,根据《“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2020年的目标为54%。新增焚烧能力继续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且项目平均规模相对大,并随之逐步向中西部及二三线城市转移但项目平均规模有所下降。商业模式上垃圾焚烧已从传统BOT向DBO、O&M、EPC等延伸,未来将逐步向PPP模式发展,并转战综合环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