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市场运行环境分析及未来市场前景预测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是最大宗最主要的建筑工程材料,服务于建筑、水利、公路、铁路、桥梁、港工、矿业等所有行业工程建设,产业规模位列建材行业第一名。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式的不断更新,对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性能功能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高性能混凝土、装饰混凝土、装配式建筑部品以及适用于市政综合管廊建设的新型混凝土涵管,包括圆形、方形、多弧异形、单孔、双孔等多种形式的预制钢筋混凝土产品得到大量应用,并有更多功能强的复合型产品在不断被推出。
2018年中国水泥产量为22.36亿吨,较2017年同比下降4.1%;2019年中国水泥产量达到23.5亿吨,较2018年增加了1.14亿吨,同比增长5.1%。
2011-2019年中国水泥产量现状分析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2018年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商品混凝土产量为18亿立方米,同比下降3.86%;2019年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商品混凝土产量为25.5亿立方米,较2018年增加了7.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2.19%。
2014-2019年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商品混凝土产量现状分析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中国是世界上混凝土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到目前为止,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中的预制混凝土桩、混凝土管道、混凝土预制构件、预拌混凝土、装饰混凝土、混凝土电杆、硅酸钙/水泥板等产业的规模与产能均居全球之首。
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市场竞争力分析及投资战略预测研发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规模以上企业混凝土排水管产量为6035.8万米,规模以上企业混凝土压力管产量为505.3万米;2019年规模以上企业混凝土排水管产量达到6881.7万米,较2018年增加了845.9万米,2019年规模以上企业混凝土压力管产量为573.7万米,较2018年增加了68.4万米。
2017-2019年中国规模以上企业混凝土排水管及混凝土压力管产量分析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2018年中国规模以上企业混凝土电杆产量为1561万根,2019年规模以上企业混凝土电杆产量较2018年增加了256万根,达到1817万根;2018年中国规模以上企业混凝土预制桩产量为3.1亿米,2019年规模以上企业混凝土预制桩产量较2018年增加了0.1亿米,达到3.2亿米。
2014-2019年中国混凝土电杆及混凝土预制桩产量分析
2018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543.8亿元,实现利润收入619.3亿元;2019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976.8亿元,实现利润收入782.6亿元。
2014-2019年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分析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优势企业分析: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价值的不断提升,推动着混凝土产业在资本市场上影响力的增强。目前,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已直接或间接地拥有二十余家上市企业。“混凝土”板块在资本市场上呼之欲出。
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国水泥行业巨头,2019年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68.91亿元、96.88亿元。
2018年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及制品营业收入为77.71亿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10.78%;2019年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及制品营业收入为89.88亿元,较2018年同比增长15.66%。
产业发展环境:近年来,国家在不断促进供给、需求与制度的协同演化与升级,这构成了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近几年整个政策逆周期调节使得宏观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2019年,增加专项债发行力度和额度、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和措施不断落地,有效平缓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减小负面冲击。同时,相关产业政策出台使得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发展方向更为清晰。
2019年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正式发布,预拌混凝土产业首次纳入其中,使预拌混凝土的产业属性得以明确,这是预拌混凝土产业向现代制造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 通过梳理2019年国家相关政策、意见,可以看出,国家持续深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市场监管方式改革等多措并举,可以有效保障供给端与需求端协同发展。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了全国各地,严重影响了各行各业正常运营,同样对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带来巨大挑战。从2003年SARS对宏观经济各产业冲击情况来看,第三产业所受冲击最大,但整体来看,疫情对于全年投资却并未产生太大影响,当年投资增速仍然保持强劲。短期来看此次新冠疫情对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需求端将产生一定影响,整体投资预计较年初的既定目标会有一定提升和调整;长期来看疫情对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将有深远影响,信息化、智能化将得到快速发展,应急抢险功能将成为提升行附加值得重要突破点。
产业前景:
(1)需求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2020年经济总基调,地方两会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凸显投资机会,疫情过后基建投资将更加乐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0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会议确定了2020年重点工作,提出要“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要着眼国家长远发展,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同时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障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整体来看2020年改革仍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更加精准的结构调整及有效投资将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发展路径。
2020年年初,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陆续召开两会,从各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梳理可以看出2020年大部分省市GDP增长目标与2019年实际值基本持平,目标上升及目标下降的省市数量相差不多;2020年18个发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的省市中6个省市投资增长目标较2019年实际水平下降,7个上升,5个基本持平。
2020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1月份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20年国家发改委将聚焦产业升级、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扎实推进落实补短板、稳投资各项重点任务。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作用,集中力量加大对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的投入力度。具体说,国家发改委将加大对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高等级公路规划建设,加大对重大水利工程以及城镇老旧小区和配套基础设施改造等建设。同时有关部门将加快计划执行进度,推动尽快在2020年形成实物工作量。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方面,国家发改委将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地方对于2020年经济发展目标的调整凸显了稳增长的工作基调,投资增长目标的设定凸显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战略方向,同时也显示出了区域投资机会的变化。
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就有序复工复产提出具体要求,提出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疫情过后,基建作用将更加凸显,基建投资将有较为乐观的预期。一方面基建项目将成为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为企业创造有利的市场需求和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在疫情期间暴露出医疗卫生、民生工程、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基建短板,以及由此衍生的基建投资方向将成为新的投资增长点。
(2)供给端: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创新发展是王道:从长期发展历史来看,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投资导向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水泥、混凝土及水泥制品拉动的边际效应逐渐减弱。原材料端水泥材料在不断寻求创新发展,砂石骨料行业在快速调整产业结构和市场格局;同时需求端需求不断升级,绿色建筑、循环经济、无废城市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产业链上下两端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行业的创新发展可以从几个维度展开:政策创新、科技创新、标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行业整体技术落后,政策要促进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要推动淘汰落后、联合重组;市场供大于求,政策要引导走出去,全球化发展。科技创新是创新之本,政策与标准创新都是为了促进技术创新和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政府标准、社团标准、企业标准形成协调一致的标准化工作体系,标准不仅是政府淘汰落后的门槛、也是引领技术进步的抓手,更是企业竞争的利器。
(3)新冠疫情对行业发展影响分析:新冠疫情将对国家经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和行业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如医疗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地下污水管网及处置升级改造等)补短板,交通运输物流配送补短板,城市应急抢险能力加快建设以及智慧城市建设云平台、大数据、智能化加快推进等,将成为行业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
从中长期看,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在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必将加快两个发展趋势:
促进 “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部分地区疫情期间显露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优势将成为推动全国大数据发展的间接动力,信息化后时代的数字化应用将推动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对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来说,仍在路上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或将因此加快步伐,在研发设计、物流采购、生产控制、企业管理、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将进一步普及发展,从而加快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同时为政府部门决策、制定政策及监管中将直接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采集企业相关信息,减少传统层层上报环节,极大提高办事效率,真正提高国家和城市综合治理水平和能力提供强大的支撑。
发挥行业企业应急保障能力将成为提升行业地位和形象的重要机遇:重大疫情的发生凸显国家和地方应急管理、应急抢险、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和保障的重要性,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充分发挥行业在应急抢险,应急保障能力正在成为行业提升附加值的一个亮点。
2019年北京市住建委、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发布的《北京市预拌混凝土行业减量集约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2019-2025年)》首次以地方政策文件形式提出预拌混凝土行业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信息化和智能制造技术为手段,形成以预拌混凝土生产为主业,以应急保障及满足城乡建设多品种需求为补充的多元产业格局。”并在重点工作中提出“为保障城市应急抢险工作统筹考虑全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的合理布局,为城市应急救援提供充足有效的物资支撑。”
以预拌混凝土为借鉴,快速开展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涉及国家及地方应急抢险、防灾减灾、应急保障等方面相关产品(如早强、快硬水泥混凝土、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等)、技术、装备的普查,整合形成相关产品、技术、装备以及相关标准配套能力并发挥作用,积极研发应急保障功能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合理生产力布局,推动行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自身定位,提高行业站位,充分发挥行业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