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海绵城市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是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 净化,包含下渗减排(源头减排)、雨水排放(中途转输)、积蓄利用(末端调蓄)等三大内 容,覆盖园林绿化建设,生态环境修复以及地下管网建设等多个方面。
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最早起步于1990年代,以渗水砖等建材企业为标志,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深圳等城市。2000-2009年间,江苏各城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淮安、镇江、南通、盐城和泰州等纷纷成立雨水利用相关的企业,主要是工程设计、设备安装和施工建设。2010年以来,特别是2014年,专业化围绕雨水利用的创业型公司大量出现,注重技术引进和开发,并申请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2012年,海绵城市的概念首次提出。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0月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今年以来,各地暴雨不断,让海绵城市的概念再次升温。 为推进海绵城市自上而下加速前行,政策持续加码。中央及各部委政策密集发布确定方向,各地方政府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加速执行,到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海绵城市政策的推动呈指数型增长。我国当前各级政府和行业部门,均在开展面向“十三五”的前期研究工作,总结研究“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进展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海绵城市,作为我国城市发展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提出的,应对城市雨洪灾害的关键性理念,对于缓解和改善我国城市洪涝总体态势,为有效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提供了政策契机。把握“十三五”,运用行业规划统筹的手段,结合已经发布的海绵城市政策,保障下一个五年期海绵城市建设的延续性,编制系统性行业规划,构建顶层设计,规范和统筹海绵城市建设行业总体规模和空间布局,建立海绵城市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协作模式,扶持带动有能力,包括排水企业在内的相关行业参与到雨水综合利用的产业开发之中,培育新的行业,重点引导城市排水行业对于雨水的传统处置模式,并努力实现雨水利用体系与建设、园林和交通等部门的有效衔接,形成城市低冲击开发的新态势。我国海绵城市进入16年后,行业也进入了政策密集发布期,未来政策扶植力度、投资规模、项目推进速度都存在超预期可能。新世纪以来,每年国际上都会有出现大量相关技术文件、法规政策、工程实践,国内海绵城市研究实践进程也在不断推进,未来几年我国海绵城市发展有望取得突破性成就。2015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和财政部确定了武汉、济南和重庆等16个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据估算,中央财政资金补贴累计总额将超过300亿元(三年)。与其他国家级示范相比,属于中等偏上规模的财政支持(棚户区改造)。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监管,是规范使用财政资金和有效引导市场参与的重要枢纽,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对于包括海绵城市在内的大中型城市建设项目,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有效实现可追踪、可查询、可监督和可问责。通过海绵城市试点示范项目投资建设平台的建设,来逐步优化和统筹中央财政投资项目的流程和实现有效监管,并为构建起国家、省和市三级政府投资项目平台提供有效经验,兼具有效防控地方债务等问题。2015年8月,海绵城市绩效评价方法的出台,明晰了对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要求,并对试点示范城市的建设成效提出了指引。同期城建系统在推进综合管廊的试点示范(资助力度与海绵城市相当)和智慧城市单项试点(与科技部等部委协同),财政系统在推进PPP(公私合营伙伴关系),为地方城市开展海绵城市示范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依据、财政支持和融资创新。 2014 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 49772 平方公里,根据目前城市化速度估算,2020 年城区面积将达 60000 平方公里,按照国家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 2020 年城市建成区 20%以上的面积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预计面积达 12000 平方公里。根据目前试点城市的投资情况,每平方公里投资在 2 亿元左右,预计未来海绵城市市场空间将 达 2.4 万亿,平均每年投资在 4000 亿元左右。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国海绵城市行业市场研究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将在61000平方公里左右,要完成20%的政策目标,需要改造12200平方公里。海面城市建设成本大约为1.5-1.8亿/平方公里,所以到2020年海绵城市建设市场规模可达1.8-2.2万亿。
扶持海绵城市企业成长,促进海绵城市行业建设,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市场力量,缓解日益突出的城市内涝问题的关键性措施。当前,我国海绵城市企业处于培育的起步期,企业规模、产业水平、服务能力、创新水准和辐射能力,均较为薄弱,将海绵城市市场培育工作纳入到编制“十三五”行业发展规划的战略层面,是持续做好顶层设计、持续坚定市场信心的关键性渠道,逐步向低冲击的城市开发转型升级。新世纪以来,每年国际上都会有出现大量相关技术文件、法规政策、工程实践,国内海绵城市研究实践进程也在不断推进,未来几年我国海绵城市发展有望取得突破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