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购热线(免长途费) 010-63858100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分析报告 >>服务行业

服务行业

2020年社会融资行业市场格局及发展环境分析

2020年社会融资行业市场格局及发展环境分析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即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全面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以及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连续多年实现高速增长,经济规模和质量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就,规模方面目前已经处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位置,仅次于美国。质量方面,正在摆脱管理粗放型、资源耗尽型产业结构,基本具备了管理精细化、资源节约化的经济发展势头,市场更具公平和活力,产品和服务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经济环境的改善,极大促进了金融市场繁荣稳定,社会投资需求大幅增加,货币发行机构充分利用包括增发货币供应量在内的多种金融工具调节市场状态,有力促进了宏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但是,从市场实践中也不难看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方面与央行货币政策方面在对经济的管理上仍然存在很大的难度,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已无法适应我国金融政策方面的要求。同时,在国际市场上部分国家已经选择其他指标作为参考。其中,社会融资规模已经成为我国在经济金融领域实行探索与分析的新成果。当前我国金融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其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各种类的金融产品也不断增多,导致我国人民币已经不能完全体现出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所以,通过发展金融学的视角对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进行研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金融宏观经济调控正朝着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动态平衡的方向发展。社会融资规模能够反映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的统一。社会融资规模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反映全社会各类融资支持实体经济的状况,对于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融资规模在综合反映实体经济融资总量的同时,还提供了类型结构、地区流向和行业投向等信息,有利于更全面地反映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前瞻性地反映实体经济融资规模变化的方向、地区差异、行业发展动向、宏观杠杆率变化等,符合金融宏观调控的需要,有助于实现金融防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之间的有机统一、动态平衡,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社会融资规模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直接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全部资金支持,主要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及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信用或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或信用支持,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筹资及企业债的净发行等。三是其他融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强,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且数额巨大、增长迅猛。2013年是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一年,规模在17.3万亿元。2014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16.5万亿元,较上年减少8598亿元。人民银行数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3.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8万亿元。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国社会融资市场竞争力分析及投资战略预测研发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0.75万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34.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21万亿元,同比下降10.7%;委托贷款余额为12.36万亿元,同比下降11.5%;信托贷款余额为7.85万亿元,同比下降8%;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3.81万亿元,同比下降14.3%;企业债券余额为20.13万亿元,同比增长9.2%;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余额7.27万亿元,同比增长32.6%;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7.01万亿元,同比增长5.4%。 目前央行所统计的社融中包含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总量(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用于地方政府债务还本),其目的是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所抵减的其他融资金额加回社融,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实体经济融资情况,而不是定义政府从金融体系融入的资金也是社融。2019年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规模将大幅减小(2018年末非政府债券形式存量政府债务仅剩3151亿元),继续把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量纳入社融潜在较大误差,因此我们考虑把地方政府债券这个科目剔除掉。从历史数据来看,剔除该数据之后社融增速的数字会发生较大变化,但变化趋势没有区别。 剔除后,存量社融主要由下面几部分构成:人民币贷款占70%,企业债券、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占20%,这90%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体系,包括表内贷款、自营以及理财资金投资;其余包括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占4%,未贴现银票占2%,外币贷款及其他杂项(如小贷公司贷款)等合计占4%。近年来,我国金融总量快速扩张,金融结构多元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推陈出新。资金的供给渠道由传统的银行机构,扩大到证券、保险、信托、贷款公司等其他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对我国实体经济运行产生较大影响的金融变量也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和信贷,还有信托、理财、债券和股票等其他金融资产。2019年上半年,我国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44.71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21万亿元,同比下降12.4%;委托贷款余额为11.89万亿元,同比下降9.9%;信托贷款余额为7.88万亿元,同比下降4.9%;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3.77万亿元,同比下降9.6%;企业债券余额为2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余额为8.45万亿元,同比增长44.7%;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7.13万亿元,同比增长3.3%。

随着我国经济要金融的不断发展,在经济与金融的关系上也已经得到了极大的转变,我国在理论研究方面和财政操作方面要对当前金融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做出明确的判断。在从发展金融学视角看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理论的研究中,要实体经济融资方式的格局变化、金融市场发展对货币的影响、金融可持续发展分析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的理论的初步成果、用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来建设社会融资规模理论框架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促进我国经济与金融健康稳定的发展。


联系方式

订购热线(免长途费):400 1050 986
电    话:010-63858100
传   真:010-63859133
咨询热线(24小时):13701248356
邮   箱:zqxgj2009@163.com

网站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