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购热线(免长途费) 010-63858100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分析报告 >>能源石化

能源石化

2022年全球及中国加氢站行业发展规模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规划指导可行性研究

2022全球及中国加氢站行业发展规模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规划指导可行性研究

 

加氢站是氢能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主要基础设施。根据氢气来源不同,加氢站可以分为外供氢加氢站和站内制氢加氢站;根据氢气状态不同,加氢站可以分为气态氢加氢站和液态氢加氢站;根据加氢站设备的移动特性,可以划分为固定式加氢站和撬装式加氢站。

1)全球加氢站发展情况

1)加氢站数量全球加氢站数量自2016年至今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依然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建成在运营加氢站685座加氢站。2016-2021年全球加氢站数量复合增长率为20.11%。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根据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氢能发展路线图来看,2025年全球加氢站数量有望达到2,800座,预计截至2030年将保持快速增长。

部分国家或地区未来加氢站发展目标规划情况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2)技术路径从技术路径来看,全球已建成加氢站包括高压气态加氢站和液氢加氢站两大类,其中高压气态加氢站又分为35MPa和70MPa两类压力规格。全球累计建成加氢站中液氢加氢站、70MPa高压气态加氢站占比较高,主要集中在海外美国、日本等国家,中国现有加氢站以35MPa高压气态加氢站为主,加注能力受限,未来随着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预计70MPa加氢站和液氢加氢站有望得到快速推广。

3)建站形式从全球建站形式来看,制氢加氢一体站是重要的一种建站形式。站内加氢技术是用天然气或者其他原料在加氢站内重整或者通过电解水制氢,经压缩后加注到燃料电池汽车的车载供氢系统中。天然气重整制氢法由于设备便于安装、自动化程度较高,且能够依托现有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因而在站内制氢加氢站中应用最多,因此在欧洲、美国等国家,站内制氢加氢站主要采用这种制氢方式。

 

2)中国加氢站发展情况

1)加氢站数量中国加氢站数量保持快速增长,2015-2020年中国加氢站建设数量的CAGR69.92%,截至2021年末,我国已建成加氢站达218座,较2020年新增100座。从地域分布来看,加氢站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等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较为领先的省市,如广东、上海、河北、山东、浙江等地。

随着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的落地,加氢站作为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关于氢能产业规划的政策,推动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运行。根据中金企信预测,到2025年中国加氢站数量将突1,000座,2035年中国加氢站数量达到5,000座,2050年将达到1.2万座。以下为部分省市加氢站基础设施规划情况:

单位:座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2)技术路径从技术路径来看,中国已经建成加氢站加注压力以35MPa为主、70MPa为辅,35MPa加注压力加氢站占比高达90%左右,而且我国的加氢站主要为高压气态加氢站。相较于国外70MPa高压气态加氢站、液氢加氢站为主的情形,我国在加氢站加注压力、能力上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从高压气态加氢站的技术路径分析,我国主要采用35MPa加氢站、而非70MPa加氢站的主要原因是:①35MPa加氢站核心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替代,但是70MPa加氢站核心装备国内尚无成熟的自主供应链;②国内燃料电池汽车搭载的供氢系统以35MPa为主,对于35MPa加氢站存在需求,对于70MPa加氢站的需求尚不明显;③国内35MPa加氢站安全性已经被验证,但是70MPa加氢站安全性尚待市场验证。

中国已建成的加氢站以高压气态加氢站为主,相对于国外液氢加氢站发展较为滞后。主要原因是:①国内民用液氢无法保证持续稳定的供应。国内的液氢产量有限,主要源自航天101所、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军方自用的液氢工厂,且产能仅有1~2.5吨/天。而国外已建成几十座液氢工厂,总产能可达470吨/天,其中美国的液氢产能最高,已建成15座液氢工厂,总产能可以达到326吨/天。因此国内液氢供应问题亟待解决,亟需加快液氢工厂建设;②国内氢液化技术、液氢储罐技术存在“技术瓶颈”。在氢液化装备方面,国内现有液氢工厂均采用进口设备,液氢制取成本高昂,且受到国外技术出口管制原因,5吨/天以上的液氢工厂建设更加困难。在液氢储罐技术上,国内仅有四川空分集团、航天晨光等成功研制液氢储罐,与国外30,000立方米的超大液氢球罐相比,国内只能制造3,000立方米以下的储罐,存在10倍以上的差距。

3)建站形式从建站形式来看,我国在营加氢站中主要以站外制氢加氢站为主,站内制氢加氢站处于起步阶段,直到2021年我国首个站内天然气制氢加氢一体站才落地广东佛山。随着制氢技术、制氢装备的成熟,国内站内制氢加氢一体站比例将快速上升,有望通过减少储运环节进一步降低终端氢气使用的综合成本。

4)市场规模从市场规模看,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加氢站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亿元,结合各地加氢站建设规划,预计在2050年我加氢站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2025-2050年中国加氢站市场规模预测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3)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1、用氢方面:车载高压供氢系统储氢压力提升,车载储氢瓶由“III型”过渡至“IV型”当前燃料电池汽车的车载供氢系统以气态储氢为主,且主要搭载III型铝内35MPa储氢瓶。2020年7月21日,涉及车载高压供氢系统的两项国标修改后正式实施,均将原范围中的工作压力不超过35MPa修改为70MPa。2021年39日,《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口》(GB/T26779-2021)最新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新国标增加了70MPa加氢口尺寸及耐臭氧老化、耐盐雾腐蚀、耐温度循环和兼容性测试等多项技术条目,因此制约70MPa储氢瓶发展的政策条件已经消除。

伴随着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规模推广,为满足进一步长续驶里程的需求,未来车载储氢瓶规格有望由III型35MPa向III型70MPa或IV型70MPa过渡,逐步与国际技术水平接轨。发行人的搭载70MPaIII型储氢瓶的车载高压供氢系统已经实现销售,同时具备70MPaIV型瓶技术储备。

2、用氢方面:加氢站数量将快速增长,由“纯氢站”向“油汽氢电综合能源站”转变:当前制约燃料电池汽车使用的关键限制因素之一在于加氢站的覆盖程度和供氢有效范围不足。加氢站是中国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随着燃料电池汽车辆保有量的上升,以及加氢站建设成本的下降,加氢站的投建将进入加速期。

当前,由于燃料电池汽车辆数量相对有限,建立纯加注氢气的加氢站短期内难以实现良好的经济回报。从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加氢站的经济效益角度来看,

未来“油氢共建站”、“气氢共建站”、“油汽氢电综合能源站”将成为加氢站建设的主流模式。发行人目前的加氢站成套设备可以适用于综合能源站的建站需求,且已经参与多个综合能源站的建设。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2-2028年中国加氢站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分析及投资可行性研究预测报告

3、储、输氢方面:由“气态储氢”升级到“液态储氢”氢气具有体积能量密度低、扩散系数大、燃点低、爆炸极限宽等物理特性,因此气氢储运技术路线天然存在一定的瓶颈,而液氢储运技术可有效提高氢能储运效率、降低氢能储运成本,是未来氢能储运技术的发展重点。在储、输氢环节,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氢气运输工具是搭载20MPa工业储氢瓶的长管拖车、槽车,尚无规模化的液氢储运方案。与液氢储运技术路线相配套的是液氢工厂的氢液化技术,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由发行人参与制定的《氢能汽车用燃料液氢》、《液氢生产系统技术规范》、《液氢贮存和运输安全技术要求》三项国家标准已经于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随着全国氢能示范城市的政策落地和产业规模化发展,预计液氢储运的市场需求有望提升、商业化应用进程将加快,通过液氢储运、多式联运将有效提升氢的运输效率,降低氢运输成本。发行人已成功研发了氢液化装备,将气态氢转化为液态氢,提升氢体积密度;且成功研制了液氢罐箱,用于未来液氢的多式联运与储存,在液氢技术领域具备技术层面的先发优势。

4、制氢方面:“绿氢”将成为未来主流氢气来源根据氢能生产来源和生产过程中的排放情况,不同制氢技术制得的氢气分别被命名为灰氢、蓝氢和绿氢。灰氢指通过蒸汽甲烷重整或煤气化技术制取氢气,蓝氢指蒸汽甲烷重整或煤气化加上碳捕捉和贮存(CCUS)制氢,绿氢指使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电解水制氢,全程无二氧化碳排放。预计到2030、2040、2050、2060年,我国电解水制氢占比将逐渐提升到10%、25%、45%、70%。根据“双碳”目标要求,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的“绿氢”由于零碳排放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有望成为未来主流的制氢技术路线。发行人目前拥有电解水制氢技术储备,并研发了水电解制氢关键装备,可应用于绿氢的制取。

5、氢能产业:由以“用”为主向上游“制、储、输”全方位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促使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先行起步,但是为满足工业、交通领域对清洁能源尤其是氢能的大量需求,氢能产业发展亟需解决“氢源”成本较高的问题。在“2030年碳达峰”愿景下,预计我国氢气年需求量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在“2060年碳中和”愿景下,我国氢气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20%。经济、高效、安全的制氢和储运氢技术也已成为当前制约氢能规模应用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在“用氢”日益成熟下,“制氢”、“储氢”、“运(输)氢”也亟待进行产业化发展。

联系方式

订购热线(免长途费):400 1050 986
电    话:010-63858100
传   真:010-63859133
咨询热线(24小时):13701248356
邮   箱:zqxgj2009@163.com

网站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