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发布方: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全球及中国兽用强制免疫疫苗行业市场专项调查研究及投资战略可行性报告(2024版)》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相关报告推荐(2023-2024)
《全球及中国兽药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可行性预测报告(2024版)》
《全球及中国动物疫苗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战略评估预测报告(2024版)》
(1)国内外行业发展现状:兽药行业开始发展于20世纪中叶,并在畜牧业预防、治疗和控制各类动物疫病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人类安全和食品供应的可持续性。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兽药市场已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全球兽药市场规模已由2013年的230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38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58%。
2013-2021年全球兽药市场规模现状分析
数据整理: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我国兽药行业发展起步较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兽药工业的快速增长。2006年以来,随着我国兽药GMP、兽药GSP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兽药行业的生产经营逐步规范,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在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食品需求扩大的推动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对食品安全的逐步重视,国内兽药行业发展迅速,我国兽药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我国兽药市场规模已由2011年的33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74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47%。
2011-2022年中国兽药市场规模现状分析
数据整理: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动物疫苗行业是兽药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2011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推行,国内动物疫苗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9年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国内猪用动物疫苗市场下降明显,猪用疫苗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59亿元下降至40亿元,整体动物疫苗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132亿元下降至118亿元。2022年随着非洲猪瘟疫情有所好转,生猪养殖市场逐步恢复,猪用动物疫苗市场规模逐步回升至86亿元。
2022年,禽用、牛羊疫苗市场规模分别为70亿元、20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加13.64%、43.88%,较2021年略有增加,分别为4.71%和2.46%。目前我国动物疫苗市场分强制免疫和非强制免疫两大类。全国范围内实行强制免疫的有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布鲁氏菌病、包虫病五种动物疫病。
强制免疫疫苗以政府招标采购再免费发放给养殖户使用(政采苗)为主导,疫苗生产企业点对点销售给养殖场(市场苗)为辅;非强制免疫疫苗则均为市场化采购。由于政采苗的市场容量较大,国内动物疫苗生产企业以生产销售政采苗为主,头部企业具研发和渠道优势,参与市场苗的比重更高。
按强制免疫疫苗类型划分,2022年猪用强制免疫疫苗销量为17.86亿毫升,较2021年下降3.82%,猪用强制免疫疫苗销售额为18.25亿元,较2021年下降21.40%。2022年,猪用疫苗总销售额为76.42亿元,其中强制免疫产品销售额占比达23.88%。
2016-2022年中国猪用强制免疫疫苗销量及销售额分析
数据整理: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2022年,禽用强制免疫疫苗销量为84.24亿毫升,较2021年同比降3.41%,禽用强制免疫疫苗销售额为17.84亿元,同比降15.21%。2022年,禽用疫苗总销售额为66.47亿元,其中强制免疫产品销售额占比达26.84%。
2016-2022年中国禽用强制免疫疫苗销量及销售额分析
数据整理: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2022年,牛羊强制免疫疫苗销量为21.96亿毫升,较2021年同比降1.08%,牛羊强制免疫疫苗销售额15.01亿元,同比下降6.13%。2022年,牛羊疫苗总销售额为19.26亿元,其中强制免疫产品销售额占比达77.93%。
2016-2022年中国牛羊用强制免疫疫苗销量及销售额分析
数据整理: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2022年,除强制免疫疫苗以外的其他动物疫苗制品(常规疫苗、诊断试剂、血清等)销量为1,787.30亿羽份/亿头份/亿毫升,销售额合计114.57亿元,较2019年增加55.48%。2021年,动物疫苗制品总销售额为170.18亿元,除强制免疫疫苗以外的产品销售额占比为64.6%,较2020年上升0.7%。
(2)行业发展趋势:
①集中度提升,行业竞争重点由资质、工艺、市场化能力转向研发: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不断出台政策规范行业的生产经营,行业进入门槛不断提升。而随着政策逐渐放开强免疫苗的销售和研发,未来行业竞争重点也逐渐发生迁移,将由过去政采苗时代里的生产资质竞争转为目前的工艺和市场化能力的竞争,未来将全面转为研发能力的竞争,有研发资质的(如P3实验室等)、技术储备的企业将取得竞争优势,预计未来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②强制免疫产品销售逐步市场化:以前我国强制免疫疫苗的销售主要面向各级政府畜牧部门,2007年兽用生物制品经营办法规定生产企业只能将国家强免产品销售给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符合规定、并在当地兽医部门备案的养殖场。由于政府采购价格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企业生产优质疫苗的积极性,也导致走私苗、自家苗、非法苗等在养殖场中出现。2017年5月1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实施指导意见》,推行“先打后补”政策的试点,鼓励养殖场自主采购用苗,国家予以适当补助,2020年更是明确争取在年内实现所有养殖场的“先打后补”。此外,2019年《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则提出,国家强免产品除了销售给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外,还可直接销售给养殖场(户),也可由其授权经销商销售。“先打后补”和放开销售管制,均将鼓励养殖场选择优质疫苗,将进一步打开强免疫苗的市场化渠道。
③加强行业监管,严控动物疫情爆发:2018年8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中国辽宁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疫情的到来在中国养猪业引起了轰动,生猪养殖总量逐渐减少,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是动物疫苗消费量下降。同时,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依照《兽药管理条例》发布了关于对兽药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通知,条例强调要加强兽药行业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生猪生产能力的降低导致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加剧,行业监管的严格引导动物疫苗行业走向规范。
④饲料“禁抗”、“限抗”顺利推进,带动兽用疫苗市场增长:饲用抗生素添加剂具有抗菌和促进生长的作用,能够帮助动物预防疾病、改善营养吸收,从而促进其生长,提高养殖效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畜牧养殖业中,为畜禽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抗生素在养殖环节中被滥用,病毒将产生耐药性,兽用抗生素治疗效果逐渐降低;此外,养殖用药量增加会加剧抗生素药物毒副作用和残留超标风险,严重威胁了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因此,“禁抗”、“限抗”成了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趋势。2016年起,我国发布了一系列政策,逐渐加大对饲料的禁抗力度。2020年7月1日起,农业农村部要求所有的饲料生产企业全面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
“禁抗”政策的顺利推进,促使养殖场户应对畜禽疾病的态度从“被动”转为“主动”,对待非强制免疫疾病的态度由“治”转“防”,防疫方式由使用抗生素治疗转变为接种疫苗,提高下游养殖场户的疾病防范意识,从而使兽用疫苗特别是非强免苗的下游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